净巾石
炯炯豁开明镜台,是中无处著尘埃。
平生心地常如此,何暇频频拂拭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镜子如同敞开的视野,内心纯净无染。
我一生的心境都保持这样洁净无暇,哪有闲暇去频繁打扫清洁呢?
去完善
释义
1. 净巾石:古诗题目,是诗人用来比喻内心洁净的石头。
2. 炯炯:明亮的眼神,这里指明镜台明亮的光泽。
3. 豁:开阔,敞开。
4. 开明镜台:指的是干净明亮的镜子。
5. 是中:在其中。
6. 著尘埃:沾染上尘埃。
7. 生平:一生。
8. 心地:心灵深处,内心世界。
9. 常如此:保持清洁、宁静的状态。
10. 何暇:没有闲暇时间。
11. 频频:多次,频繁地。
12. 拂拭来:过来擦拭。
去完善
赏析
《净巾石》是明代诗人陈岩的一首描绘心灵境界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明镜台”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澈与宁静。在诗人的心中,这种心灵的洁净如同明亮的镜子,使得一切杂念都无法驻足。诗人以“平生心地常如此,何暇频频拂拭来”收尾,表达了他对于心灵洁净的珍视与坚守,认为人生在世,应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无需刻意去拂拭。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心灵的真谛,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净巾石》是宋代诗人陈岩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118年至1142年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初期。在这段时间里,陈岩生活在浙江地区,他是一位热爱自然、关注民间疾苦的文人墨客。
在《净巾石》这首诗中,陈岩通过描绘净巾石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初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岩选择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之情。
此外,陈岩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漂泊流离的生活,这使他更加珍视和平与宁静的时刻。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