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珠潭
龙抱明珠出岸隈,夜光草木亦昭回。
叮咛莫向深潭睡,恐有人从颔底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抱着明亮的珍珠出现在岸边,夜间的光线照耀在草木之上,显得格外明亮。请不要在深深的潭水中沉睡,恐怕有人会从你的下巴下面过来。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龙抱明珠:比喻璀璨的月光照耀在平静的水面上,反射出水光的闪烁,如同龙抱着明珠一样美丽。
2. 岸隈:河边弯曲处。
3. 夜光:指明月或星辰的光辉。
4. 草木:泛指一切景物。
5. 昭回:光辉映照的样子。
6. 叮咛:嘱咐,告诫。
7. 深潭:此处意指水面下的暗处。
8. 恐有人从颔底来:意思是担心别人会突然来到自己面前。颔,下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诗人通过想象龙的明珠照亮了岸边的植物,使得整个场景都充满了神秘的氛围。然而,诗人又警告说,不要因为夜晚的美丽景色而过于沉浸在其中,因为可能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来到这片地方。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又表现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警觉性。总的来说,这首诗富有想象力,且寓意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弄珠潭》是明代诗人陈岩在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陈岩生活在明朝晚期,正值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逃避现实,寄情山水,陈岩就是其中之一。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作。
陈岩在游览浙江杭州西湖时,被湖中的一处自然景观所吸引,即“弄珠潭”。这里的湖水清澈,潭底铺满了五彩斑斓的鹅卵石,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泛起金色的光芒,犹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陈岩被眼前的美景所感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弄珠潭》。
这首诗通过对弄珠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愤懑,而是以隐晦的手法,通过描述自然界的美景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这正是陈岩这一时期许多作品的特点,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