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致政吴丈和林县丞丹桂非时之什

标题包含
次韵致政吴丈和林县丞丹桂非时之什
青山湖上宅,丹桂月边枝。 菊蕊元同日,桐花却并时。 笼鹅翁不俗,蜡凤子多奇。 须信三秋好,先从数月期。 蓝田一厅壁,黄卷五男兕。 问礼当年事,芹宫未颂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林亦之"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青山湖畔的住宅,丹桂树的枝条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菊花和桂花原本是在同一时间盛开的,梧桐花则是在另一个季节并排开放。 饲养天鹅的老者气质不凡,而制作蜡烛的小工匠也有很多奇特的技艺。 确实,秋天的景色是如此美好,我们应该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期待它。 蓝田县的一间客厅里,墙壁上挂满了古籍,那里有五位男子正在研读它们。 他们讨论着古代的礼仪制度,但对于芹菜宫的赞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次韵:古人作诗,以原韵或部分字按原韵而作,叫做“次韵”或“步韵”。 2. 致政: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 3. 吴丈:作者的朋友,姓吴,排行老大。 4. 林县丞:作者的朋友,姓林,曾任县丞一职。 5. 丹桂:一种植物,桂花的一种。 6. 非时:不合时令,此处指丹桂在秋天开花。 7. 青山湖:可能是杭州西湖的一处景点,青山指其景色美丽。 8. 宅:居住的地方。 9. 月边枝:指桂花的枝叶在月光下显得分外美丽。 10. 菊蕊:菊花的花蕾。 11. 元:原本,本来。 12. 桐花:桐树的花朵。 13. 并时:同时存在。 14. 笼鹅翁:可能指的是王羲之,因他曾用鹅做笔。 15. 不俗:不一般,不寻常。 16. 蜡凤子:指汉武帝的传说故事,他曾在梦中见到凤凰从西方飞来。 17. 多奇:非常奇特。 18. 须信:确信。 19. 三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20. 先从数月期:提前几个月就知道秋天美好。 21. 蓝田一厅壁:蓝田是陕西省的一个县,这里可能是指在蓝田的一座厅堂的墙壁上。 22. 黄卷:书籍,因为古书是用黄纸写的。 23. 五男兕:五男是指五个儿子,兕是指犀牛,这里可能是指五个儿子都像犀牛一样强壮。 24. 问礼:指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的故事。 25. 芹宫:指学宫,因为古人认为芹菜象征着谦虚和勤奋。 26. 未颂僖:没有歌颂僖公的品德,僖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以贤明著称。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青山湖上宅,丹丹桂月边枝”,借用了王维的“辋川图”中的意象,营造出宁静自然的居住环境。作者在此表明自己生活态度,超脱世俗,追求自然恬淡的生活。 颔联“菊蕊元同日,桐花却并时”是对秋景的描绘,菊蕊和桐花在同一时刻出现,使得秋天变得丰富多彩。作者通过此句表达了对生命力和多样性的赞美。 颈联“笼鹅翁不俗,蜡凤子多奇”描绘了林县丞的人格魅力。他将纯洁、高洁的品质比作笼中的白鹅,而他的学问和智慧则被比喻为蜡制的凤凰。这两句词赞美了林县丞独特的品格与才华。 尾联“须信三秋好,先从数月期”,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期待与朋友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在语言上,以古典意境营造出了宁静、和谐的氛围;在思想上,诗人表达了追求高洁品质、珍视友情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致政吴丈和林县丞丹桂非时之什》是南宋诗人林亦之作于公元1257年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丹桂花的赞美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经历了南宋晚期的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日益衰弱,金兵不断侵扰边疆,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林亦之生活的时期,正值南宋晚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尽管如此,文人墨客们依然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诗人林亦之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丹桂花的美丽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同时,通过对丹桂花的赞美,诗人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历史长河中短暂美好时光的留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