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赵漕 其三

标题包含
谒赵漕 其三
文公桃李笋班中,问学心旌日夜东。 时序催人烟水远,临流愿借一帆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阳枋,字正父,号盘隐,南宋末年巴州(今四川巴中)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 阳枋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地方官员,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后来,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他辞官回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孔子教导学生如同栽培桃李笋,他们的学问与心灵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他们每天带着学习的热情,就像旗帜一样飘扬在知识的海洋中。 岁月匆匆,时间和季节都在催促我们不断向前。我们都向往那种水波荡漾的宁静生活,但现实的旅程却常常如烟雾笼罩的水面一样迷茫遥远。站在河流的边缘,我们希望能借到一阵顺风,帮助我们轻松地到达彼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谒:拜见。 2. 赵漕:赵宋时期的漕官。漕,掌管水运的官员。 3. 阳枋:南宋大臣,字正父,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县)人。 4. 文公: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谥号为文。 5. 桃李笋班:指刚刚成年的学子。桃李,比喻学生;笋班,比喻年少的学生。 6. 问学:请教学习。 7. 心旌:形容心情激动,精神振奋。 8. 时序:四季的顺序。 9. 烟水:烟雾弥漫的水面。 10. 临流:面对流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阳枋所作,题为《谒赵漕 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求学的渴望和对时光的感慨。首句“文公桃李笋班中”,通过比喻将学子比作春天的竹笋和桃李花,形象地描绘出求学的热烈氛围。次句“问学心旌日夜东”,则表达出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接下来的“时序催人烟水远”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暗示出求学的紧迫性。最后的“临流愿借一帆风”则是诗人面对困难时的豁达心态,表示愿意借助风力,勇往直前。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颂了勤奋学习、珍惜时光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赵漕 其三》是南宋时期诗人阳枋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阳枋正处于南宋末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金兵不断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阳枋作为一名官员,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阳枋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随着南宋政权的日益腐化,他的理想和抱负逐渐破灭。他看清了现实的残酷,但对国家的前途仍然充满了信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阳枋正担任着一个较低的官职。虽然职位不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尽一份力。因此,在这首诗歌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