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四首 其一
有物是何物,周流泄妙机。
春晴山鸟语,日暮洞云归。
指是马还是,心非佛亦非。
谁能同彼此,携手入玄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什么东西呢,流动着透露微妙玄机。春天的晴朗日子山间鸟鸣,傍晚时云雾在洞穴中回归。是指这像马还是什么,心里既不是佛也不是其他。谁能够理解这种意境,一起携手进入深奥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拟寒山四首:组诗名称,“拟”表示模仿,该组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寒山,唐代诗人,本名寒山子,有诗才而隐逸不仕。
2. 释守卓:唐朝僧人,擅长诗歌创作。
3. 有物是何物,周流泄妙机:这两句意思是,有什么东西,它究竟是什么呢?它在四周流动,揭示了神秘的道理。周流,循环流动;泄,显露;妙机,深奥的机理。
4. 春晴山鸟语,日暮洞云归:这两句描写了春天的晴朗天气中,山间传来鸟儿欢快的叫声;傍晚时分,洞穴中的云雾开始消散。洞云,洞穴中的云雾。
5. 指是马还是,心非佛亦非:这两句意指,是指它是马还是别的什么,我的心意并非佛教所倡导的那样。这里的“马”可能是指“是非马”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讨论的是事物的形态与本质之间的关系,用以表现诗人的超脱心境。
6. 谁能同彼此,携手入玄微:最后两句表达诗人期待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索深奥的道理。玄微,深奥微妙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寒山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禅宗哲学中的超脱境界。首句“有物是何物”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似乎在暗示某种不可名状的神秘之物,这种神秘之物又与天地间的微妙玄机紧密相连。接下来的两句“春晴山鸟语,日暮洞云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自然场景,春天阳光明媚时鸟儿的鸣叫以及傍晚时分洞府云雾缭绕的画面,给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心境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诗“指是马还是,心非佛亦非”则是在探讨佛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佛性到底是什么?是指具体的事物还是心灵上的感受?作者用“指是马还是,心非佛亦非”来表达内心的困惑和对佛性的深刻反思。最后两句诗“谁能同彼此,携手入玄微”则表达了作者寻求精神共鸣的追求,希望能有人与自己共同探索这深奥的哲学问题,一起进入那玄妙的境界。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禅意,让读者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寒山四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守卓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禅宗文化盛行,诗歌作品往往表现出禅宗的哲学思想。
释守卓是一位在禅宗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僧人。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从小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遭受诽谤和攻击,甚至被迫离开故乡。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宗大师。
在北宋时期,禅宗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追求个体的解脱。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非常流行,许多人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释守卓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歌作品自然也会体现出禅宗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释守卓以寒山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通过对寒山的描绘,表达了禅宗所倡导的“无住”观念,即人生在世,一切皆是无常,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人们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