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丞相六歌 其三
我忆我父在日时,叱我痴钝无天姿。
旦旦灌溉仁义泽,灵台豁然开光辉。
夙劫孤露命浊世,王事鞅掌生无期。
一忆父母教我语,逃罪无地死亦迟。
呜呼三歌兮泪淋漓,君父不在倚頼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总是说我愚笨没有天赋。
天天都在灌输仁义的恩泽,我的心灵豁然开朗大放光芒。
生在困苦的环境里,为王尽忠的日子看不到尽头。
一想到父母的教诲,我心中愧疚无处可逃,就算死了也不能补偿。
啊,唱这三首歌让我泪流满面,如今父母都不在了,我还能依靠谁呢?
去完善
释义
《和文丞相六歌 其三》是南宋遗民诗人郑思肖为悼念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作的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文丞相:即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谥号忠武。他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和著名文学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被俘至元大都就义。文天祥的坚贞不屈和高尚气节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典范。
2. 郑思肖:(1241-1318),原名不详,字忆翁,号三外野人。他是南宋末年的画家、诗人。因宋亡不仕,故改名思肖(思念赵氏江山之意)。他的诗才横溢,有浓烈的民族情感,与文天祥交情深厚。
3. 日时:过去的时候,指父亲在世的时候。
4. 叱:责骂。
5. 痴钝:愚钝无知。
6. 天姿:天生的资质。
7. 旦旦:每天。
8. 灌溉:教育培养。
9. 仁义泽:仁爱和正义的教育。
10. 灵台:心灵。
11. 豁然:突然之间。
12. 开光辉:心灵豁然开朗,有了光明。
13. 夙劫:前世的命运。
14. 孤露:孤独,失去亲人的庇护。
15. 命浊世:生活在纷乱污浊的世界中。
16. 王事鞅掌:从事繁忙的王事。鞅掌,古代官员用右手执笔记录公事,左手持直尺比照校正,后来形容事务繁忙。
17. 生无期:生活没有尽头。
18. 一忆:每当回忆起。
19. 父母教我语:指父母的教诲。
20. 逃罪无地:无法逃避自己的罪恶感。
21. 无地:无处可去。
22. 死亦迟:即使死去也难以赎罪。
23. 呜呼:表示悲痛或叹息。
24. 三歌:指第三首诗歌。
25. 泪淋漓:眼泪流个不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遗民诗人郑思肖所作,表达了诗人在家国破碎、亲人离散的悲痛之中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人通过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以及自己在这个浊世的挣扎求生,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忠孝之心。
首句“我忆我父在日时”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两句“叱我痴钝无天姿,旦旦灌溉仁义泽”,描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教育,希望儿子能够拥有崇高的品质,即使面对困境也要坚守道义。紧接着“灵台豁然开光辉”,表达诗人接受教育后思想的转变和提升。
接下来的两句“夙劫孤露命浊世,王事鞅掌生无期”,描绘了诗人的命运多舛,身处乱世,壮志难酬。这里的“王事鞅掌”指的是繁重的政务。诗句中诗人感叹生命无常,充满悲愤。
随后“一忆父母教我语,逃罪无地死亦迟”,表达了诗人对父母教诲的深深怀念,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在面对罪责时选择坚强活下去的决心。
最后两句“呜呼三歌兮泪淋漓,君父不在倚頼谁”,诗人以哭声悲叹,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同时,这也揭示了诗人失去精神支柱后的迷茫与无助。整首诗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画家。他生于乱世之中,一生都在为国家命运而忧虑。在宋元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百姓疾苦。郑思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苦难的深沉关怀。
《和文丞相六歌 其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元朝初年。当时,南宋已经灭亡,元朝统治者对汉人采取高压政策,郑思肖对此深感痛愤。在这一时期,他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民众流离失所的惨状,内心的悲愤和忧虑无以言表。
郑思肖与文天祥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曾担任南宋官员,致力于国家的治理。然而,在南宋灭亡后,他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文天祥誓死抵抗元朝侵略者,最终英勇就义;而郑思肖则选择以诗歌和画作来寄托自己的忧国之情。在这首诗中,郑思肖通过对文天祥的悼念,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