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鹳雀楼

标题包含
登鹳雀楼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吴融(?-903年),字子华,唐朝末年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和《全唐诗》等文献资料。 吴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鸟儿在树梢上俯瞰地面,夕阳映照下的无边景色中,戍楼的烟雾渐渐消散。 冬天的河流解冻后奔腾汹涌,雪山下的条状山脉错落有致,寒气逼人。 起初为了生活离开故乡,近来因为多灾多难而害怕回到长安。 祖先留下的马鞭已折断,只能这样虚度时光,最终辜负了云溪垂钓的梦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黄河边的古建筑。 2.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人,以骈文知名。 3. 鸟在林梢脚底看:指站在鹳雀楼上,可以看到树林上的鸟儿。 4. 戍烟:戍守边关的烽火。这里形容边境的战争气氛。 5. 冻开河水奔浑急:形容河水流淌的速度很快,呈现出奔腾的景象。 6. 雪洗条山错落寒:形容雪后的山脉显得错落有致,景色寒冷。 7. 始为一名抛故国:表示自己因为文学成就而名扬天下,离开了故乡。 8. 近因多难怕长安:表示近年来战乱频繁,对长安城感到恐惧。 9. 祖鞭掉折徒为尔:意指祖先的遗志未能实现,自己也无所作为。 10. 云溪:云梦泽,代指江南水乡。 11. 负钓竿:隐喻归隐江湖,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吴融的著名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联“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登楼远眺的景象,飞鸟在林梢间掠过,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戍楼的炊烟在风中飘摇。这一联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颔联“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诗人通过对河流和山脉的描绘,表现了冬日的严寒。河水结冰后水流变得湍急,山峦被白雪覆盖,显得格外寒冷。这一联进一步渲染了冬天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视角,感受到那寒冷的冬日景象。 颈联“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诗人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因为战乱频繁,诗人离开故乡,来到长安避难。这一联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显示出诗人崇高的品质。 尾联“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诗人以典故表达自己的理想生活。他想像陶渊明那样,放下世事的纷扰,到云溪边过上垂钓的生活。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在黄河边登临鹳雀楼的所见所感。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42年左右,正值唐朝开元盛世末期。这个时期,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文化艺术繁荣,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然而,在这个繁华的表面下,也潜伏着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玄宗晚年沉湎于声色犬马,怠于朝政,导致朝廷腐败、宦官专权。这些社会现实对王之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游览鹳雀楼时,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此外,王之涣本人也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文人。他才华横溢,却因性格豪放不羁,不受官场待见,终身未能入仕。这种失意的心境使得他在创作《登鹳雀楼》时,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了内心的抱负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