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
槐幄成阴绿正宜,青虫为蠹祇空枝。
花神巧与换新绿,恰似春风三月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槐花树下的绿荫正好适宜,但是青虫蛀虫只会让树枝变得空空如也。然而,花神巧妙地赋予了它们新的绿意,如同春天的三月份里,春风拂面。
去完善
释义
1. 槐:这里指槐花,即国槐的花朵。
2. 幄:帷幕。这里用帷幕比喻槐树的树荫。
3. 成阴:形成树荫。
4. 绿正宜:绿色的正适宜的时候。
5. 青虫:指绿色的小虫子。
6. 为蠹:蛀蚀。这里是指小虫子在槐树枝上蛀洞。
7. 祇:只。
8. 空枝:只剩下一截光秃秃的树枝。
9. 花神:这里指春天的自然之神。
10. 巧与:巧妙地把……赋予。
11. 换新绿:换上了新的绿叶。
12. 三月时:指春天的三月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槐》,以槐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慨。诗中首句“槐幄成阴绿正宜”描绘了槐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接着诗人通过“青虫为蠹祇空枝”表现出自然界的生长变化——春天来临,青虫蛀空了去年的槐树枝,象征着时光的流逝。然后,诗人在“花神巧与换新绿”中,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即使经历过虫害,槐树依然能在春风吹拂下焕发出新的绿意。最后,通过“恰似春风三月时”传达出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槐》是南宋诗人葛绍体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槐花飘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人生际遇。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与南宋的对峙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作为南宋文人,葛绍体在战乱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曾担任地方官员,但因时局所迫,多次辞职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这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时期,由于北方国土被金朝占领,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文人墨客,如陆游、辛弃疾等,都以诗歌为武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葛绍体也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展现了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