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日自白门之丹阳宿于驿亭中是夕风雪大作
辗转耿不寐,青灯遥夜阑。
关河千里远,风雪一窗寒。
旅食腰围减,征鞍髀肉酸。
想知双鹤发,朝夕望平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点亮一盏孤灯陪伴漫漫长夜。
关山千里相隔遥远,风雪交加让人倍感寒冷。
离家在外饮食减少,骑马远行大腿酸痛。
只盼家中二老身体健康,早日得到平安的消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门:古代南京的别称,此处指代南京。
2.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镇江丹阳市。
3. 驿亭:古代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地方。
4. 青灯:点油灯的意思,青荧的油灯火。
5. 遥夜阑:意思是夜深了,夜阑意即夜深。
6. 关河:关山江河,这里泛指道路。
7. 旅食:外出旅行,此处指代出门在外。
8. 腰围减:形容旅途辛劳,身体消瘦。
9. 征鞍:骑马的旅程。
10. 髀肉酸:形容长时间骑马导致的肌肉酸痛。
11. 双鹤发:指代父母,古人以鹤为长寿的象征,故以此比喻父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侃在旅途中所作,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雪夜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旅途的艰辛和孤寂为引子,通过对风雪中的驿站、关河千里的遥远以及客居他乡的身体疲惫等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想知双鹤发,朝夕望平安”,通过想象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盼望,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乡愁之感。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月初五日自白门之丹阳宿于驿亭中是夕风雪大作》是南宋诗人张侃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民众疾苦深重。
张侃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张舜民是南宋著名文人。然而,张侃的人生并不顺利,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民的苦难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张侃描绘了在十月初五日从南京出发去丹阳的途中,遇到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以及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无奈。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这首古诗是在时代背景下,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