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二首 其二
八万四千非一一,七金山内海滔滔。
妙高峰顶平如掌,谁把长竿钓巨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里描述了一个壮观的景象:在一个广大的海域中,有七座金碧辉煌的岛屿漂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在这片神秘的水域里,有着无数的奇珍异宝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释义
1. "八万四千":佛教用语,指数量极多,此处用以形容山数众多。
2. "七金山":古代对七座山脉的称呼,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此处泛指群山。
3. "海滔滔":大海波涛汹涌的形象描述。
4. "妙高峰":泛指壮丽的山峰。
5. "长竿":用来钓鱼的工具。
6. "巨鼇":巨大的鳌鱼,这里用来比喻困难和挑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善清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以禅意入诗,通过描绘宏大的自然景观,来表达人生的哲理和启示。
首先,诗人用“八万四千非一一”来形容世界的纷繁复杂。这里的“八万四千”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用来表示数量众多的事物。而“非一一”则意味着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即世界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七金山内海滔滔”的景象。“七金山”是指佛教传说中的七座金碧辉煌的神山,它们环绕着佛土,象征著美好的境界。而“海滔滔”则是形容海洋的广阔无垠,寓意着生命的无限可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宇宙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然后,诗人描绘了“妙高峰顶平如掌”的美景。“妙高峰”是指佛教中的须弥山,意为“妙高”,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智慧和境界。而“平如掌”则形象地表现了山顶的平坦广阔。这一句传达了诗人追求智慧、超越世俗的理想。
最后,诗人提出了“谁把长竿钓巨鼇”的问题。这里的“长竿钓巨鼇”是一个寓言式的意象,出自《列子·汤问》,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用鱼竿钓起了一座大山的故事。诗人以此设问,旨在引发人们对生命、宇宙的思考,探索生命的奥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寓言式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诗人以禅意入诗,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追求智慧的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释善清的一首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74年至1085年之间。在这个时期,释善清作为一位出家僧人,身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天下,对民间的疾苦和国家的兴衰表现出深深的关切。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反映出他的济世情怀和高尚品质。
在这个时期,宋朝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的阶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官僚腐败严重,国家政治日益黑暗。释善清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以诗歌为武器,针砭时弊,呼唤正义,展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释善清的诗才横溢,他的作品往往以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注。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