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杂咏八首 其六
信使频驱传,元戎罢枕戈。
茅茨随处有,禾稼望中多。
寓客时吴语,丰年半楚歌。
泰然真乐土,谁为挽天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常有人传递信息,将军放下武器休息。
到处都是简陋的房子,庄稼在远处可以看到很多。
游客不时地说着方言,丰收年景里有一半是楚地的歌曲。
这片土地真的让人安心快乐,谁能把它变得像天堂一样呢?
去完善
释义
1. "信使频驱传":此句中的"信使"指的是传递信息的使者,这里可能指朝廷的官员。"频驱传"意指频繁地驱赶驿站的马车快速前行。
2. "元戎罢枕戈":元戎是古代对军事长官的称呼,这里可能是指某一位军事首领或者地方官员。"罢枕戈"指停止枕戈待旦,意为放下武器,准备休息。
3. "茅茨随处有":茅茨是指用茅草搭成的简陋房屋。
4. "禾稼望中多":禾稼指的是谷物和庄稼。
5. "寓客时吴语":寓客是指寄居他乡的人。吴语泛指江南一带的方言,如江苏、浙江等地的语言。
6. "丰年半楚歌":丰年是指丰收之年。楚歌泛指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歌曲。
7. "泰然真乐土":乐土是指安居乐业的地方。
8. "谁为挽天河":天河是指银河,此处可能比喻治理国家的水利工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田园风光和人民生活。首联以“信使频驱传”写出消息传递的速度之快,暗示战争已经结束,人民得以安宁。紧接着,诗人用“元戎罢枕戈”描绘出战士卸下武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结束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颔联中的“茅茨随处有”和“禾稼望中多”则展现了农村的美好景象,到处可见简陋的房屋和繁茂的庄稼,反映出战后农村的繁荣景象。颈联通过“寓客时吴语”和“丰年半楚歌”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氛围,展示了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尾联则以“泰然真乐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认为这里是一块宝地,并以此作结,含蓄地提出如果土地不再遭受战乱,将会更加美好。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暮春田野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杂咏八首 其六》是南宋诗人曾协所作的组诗之一。这组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时年曾协59岁。
在当时的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曾协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在这一年中创作了许多诗篇,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曾协年轻时曾考取进士,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出任官职。直到晚年,他才得以担任一些闲职。在这段时间里,他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