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
出身事主,刚甚须作不平鸣。
老却西山薇蕨,闲损南窗松菊,羞死汉公卿。
豺狼敢横道,草木要知名。
秋已素,人又去,若为情。
长沙何在,风送呜咽暮潮声。
举棹却寻归路,挥麈莫谈时事,得酒且频倾。
一片古时月,千里伴君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君恩之重如九鼎,臣子生命微不足道。
生来便忠诚事主,勇敢无畏必须发出正义之声。
渐渐老去,隐退西山之中,闲暇时赏南窗下的松菊,比起那些腐败的汉朝公卿,我自愧不如。
豺狼般的恶人横行霸道,草木也要有所耳闻。
秋天已到,友人离开,令人感慨万千。
曾拜访过的地方,如今只能听到风吹着暮潮发出的呜咽声。
握起船桨寻找归途,挥舞拂尘不再谈论时事,有酒则尽情倾饮。
同一片古时的月亮,穿越千里伴随君前行。
去完善
释义
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君主的恩情非常重大,而臣子的性命却被看得很轻。这里用“九鼎”来比喻君主的恩情,用“一毫”来形容臣子生命的轻微。
出身事主,刚甚须作不平鸣:从政侍奉君主,本性刚直的人更应该为不公平的事情发出抗议的声音。
老却西山薇蕨,闲损南窗松菊,羞死汉公卿:衰老的躯壳就像西山上的薇蕨,悠闲的生活像是损坏了南窗下的松菊,这些都要比那些腐败的汉朝公卿要好得多。这句诗用比喻手法表达诗人对世事的不满和对高尚品德的坚守。
豺狼敢横道,草木要知名:恶人像豺狼一样横行霸道,连草木也要被其践踏。这句诗句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秋已素,人又去,若为情:秋天已经来临,人们又要离开,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这里的“素”是秋天的意思。
长沙何在,风送呜咽暮潮声:长沙在哪里呢?只有风声和潮水的呜咽声相伴。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之感。
举棹却寻归路,挥麈莫谈时事,得酒且频倾:举起船桨去寻找回家的路,挥动拂尘不再谈论时事,有了酒就尽情地喝吧。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逃避现实的心情和寻求慰藉的愿望。
一片古时月,千里伴君行:只有那一片古时的月亮,陪伴着你在千里之外的道路上行走。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石孝友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士人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词充满了激愤与沉痛,生动展现了作者在面对黑暗现实时的无奈与愤怒。
首句“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便直接指出君主的恩情重于泰山,而臣子的生命却轻如鸿毛。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中君王权威的无上地位与臣子命运的卑微。紧接着以“出身事主,刚甚须作不平鸣”表达自己身为臣子,虽受尽压迫仍要振臂疾呼,发声反抗的决心。
下阕则通过对景象、时局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忧虑。“老却西山薇蕨,闲损南窗松菊,羞死汉公卿。豺狼敢横道,草木要知名。”意味着王朝的腐朽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正义难存。草木尚且要名声,而现实却是豺狼横行霸道。这种巨大的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秋已素,人又去,若为情。”这句词传达出秋天的萧瑟之中,人间离别之苦更为伤情。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作者满怀深情地发出哀叹。接下来的“长沙何在,风送呜咽暮潮声。”化用贾谊之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担忧和对国家安危的思考。
最后,“举棹却寻归路,挥麈莫谈时事,得酒且频倾。一片古时月,千里伴君行。”则是对个人行动的限制和坚守理想的无奈表现。虽然现实让人扼腕,但石孝友仍然愿意举起酒樽,与古时的月亮为伴,向远方砥砺前行。
整首词充分展示了一位忠诚、勇敢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坚定信仰。其诗境豪放悲壮,咏史抒情,实为历代文人墨客传唱不衰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不见去年人》是南宋著名词人石孝友创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6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也存在民族矛盾和民生问题。石孝友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心情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这个时间段内,石孝友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并没有投身官场,而是选择退居田园,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有着深刻的体悟,也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
在《水调歌头·不见去年人》这首词中,石孝友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还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这些情感既体现了石孝友个人的心灵世界,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时代风貌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