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俗
粤俗嗜海物,鳞介无一遗。
虾蠃味已厚,况乃蟹与蜞。
潮来浦屿涨,遮捕张藩篱。
潮去沙满滩,拾掇盈篱箕。
杀烹数莫记,琐碎臭且奇。
苟务贪咀嚼,宁识暴殄悲。
蛟蜃吐云气,腹以人为饴。
呀口日肥大,洪波谁敢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东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海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海洋生物。虾和螺肉口感已经足够美味,更何况还有螃蟹和小龙虾。每当潮水涌来,在岛岸上捕捞鱼虾蟹就像是张网捕鸟一样容易。潮水退去,沙滩上满是渔民捡拾的鱼虾蟹,堆满了竹筐。这样的捕食杀戮数量数不胜数,但这些琐碎的生物又臭又奇特。如果只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些对生命的暴殄天辱呢?还有那些贪婪的蛟龙和蜃怪,它们把人类当作是美食。看着它们的嘴巴一天天变大,又有谁敢直视这巨大的生物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粤俗:指广东地区的风俗习惯。
2. 嗜:特别喜爱。
3. 鳞介:泛指鱼类和水生动物。
4. 虾蠃:即蛤蜊。
5. 蟹:螃蟹。
6. 蜞:蟛蜞,类似螃蟹的一种水生动物。
7. 张藩篱:设置竹篱笆。
8. 浦屿:水边的小岛。
9. 遮捕:拦截捕捉。
10. 杀烹:宰杀烹饪。
11. 数莫记:数量难以统计。
12. 琐碎臭且奇:形容海鲜味道独特。
13. 苟务:只追求。
14. 贪咀嚼:贪图口腹之欲。
15. 宁识:不认识。
16. 暴殄悲:浪费食物的悲哀。
17. 蛟蜃:传说中海中的蛟龙。
18. 云气:古人认为蛟蜃能吐云气。
19. 腹以人为饴:肚子以人为美食。
20. 呀口日肥大:嘴巴越来越大。
21. 洪波:大浪。
去完善
赏析
《粤俗》是宋朝诗人谢景初创作的一首描绘广东渔民生活风俗的诗。诗中描述了广东沿海人民对海洋生物的浓厚兴趣以及他们的捕鱼方式。作者通过对虾、蟹等海鲜的赞美,以及对渔民在退潮时捡拾残鱼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出浓郁的渔村风情。然而,作者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美食而忽略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诗歌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粤俗》是唐朝诗人谢景初创作的一首描绘南方地区风俗民情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文化繁荣,诗歌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
诗人在唐玄宗时期曾任岭南节度使,期间曾多次巡视广东地区,对当地的风俗民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的任职期间,他也曾参与了平定南蛮、巩固边疆的工作。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广东地区的地理、人文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创作这首描绘粤俗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玄宗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与此同时,广东地区的民族融合也日益加强,汉、越、瑶等多个民族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这些时代背景都为谢景初创作《粤俗》提供了灵感来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