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林垍器
作灶长如丘,取土深于堑。
踏轮飞为模,覆灰色乃绀。
力疲手足病,欲憩不敢暂。
发窰火以坚,百裁一二占。
里中售高贾,斗合渐收敛。
持归示北人,难得曾罔念。
贱用或弃朴,争乞宁有厌。
鄙事圣犹能,今予乃亲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观:参观;欣赏。
2. 上林垍器:上林为地名,垍器指质地坚硬的陶器。
3. 作灶:制作陶器的窑炉。
4. 长如丘:长度如同小山丘一样。
5. 取土深于堑:挖取泥土的深度犹如挖掘战壕一般。
6. 踏轮:指操作制陶轮车。
7. 覆灰:在制陶过程中覆盖上一层细砂。
8. 色乃绀:陶器呈现出深邃的颜色。
9. 力疲:筋疲力尽。
10. 欲憩:想要休息。
11. 不敢暂:不敢稍微停歇一下。
12. 发窰火以坚:通过窑火的烧炼使陶器变得坚固。
13. 百裁一二占:在一百个陶器中可能只有一两个是成功的。
14. 高贾:高价出售。
15. 斗合:此处指陶器的容量。
16. 收敛:减少。
17. 北人:北方人。
18. 难:难以得到。
19. 曾罔念:曾经无知,忘记陶器制作过程中的辛苦。
20. 贱用:低廉的使用价值。
21. 弃朴:废弃没有花纹装饰的器皿。
22. 争乞:争相请求购买。
23. 宁有厌:表示满足而不会生厌。
24. 鄙事:卑微的事情。
25. 圣犹能:即使是圣人也会去做。
去完善
赏析
《观上林垍器》是宋代诗人谢景初的一首描绘陶瓷制作过程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详细地描述陶瓷制作的各个环节,表达了对匠人精神与勤劳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陶瓷制品的需求以及质量的要求。
“作灶长如丘,取土深于堑。”这两句诗描绘了陶瓷制作的第一步:挖掘陶土。诗人用“丘”和“堑”两个比喻来形容挖掘出的陶土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挖掘陶土的辛苦程度。
“踏轮飞为模,覆灰色乃绀。”这两句诗描写了陶瓷制作的第二步:塑模成型。诗人通过“踏轮”这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陶工在转动陶轮时的熟练技巧。而“覆灰色乃绀”则形象地描绘了陶坯在烧制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力疲手足病,欲憩不敢暂。”这两句诗表现了陶工们在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虽然疲惫不堪,但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发窰火以坚,百裁一二占。”这两句诗描述了陶瓷制作的最后一步:烧制成品。诗人用“发窰火以坚”来表现烧窑时的高温高压环境,突显出烧制过程中的严谨与专注。而“百裁一二占”则说明了经过如此复杂的工艺流程,最终能够成功烧制出来的陶瓷制品并不多,进一步强调了陶瓷制作的困难程度。
“里中售高贾,斗合渐收敛。”这两句诗反映了市场上陶瓷制品的价格和需求情况。由于制陶工艺的高难度和产品的稀缺性,导致陶瓷制品在市场上价格较高,供不应求。
“持归示北人,难得曾罔念。”这两句诗讲述了陶瓷制品在北方地区的珍贵程度。诗人通过描述将陶瓷制品带回家乡向北方人展示,表达了北方地区的人们对于陶瓷制品的喜爱和珍视。
“贱用或弃朴,争乞宁有厌。”这两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陶瓷制品的态度。虽然陶瓷制品的价格昂贵,但人们还是争相购买,表现出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鄙事圣犹能,今予乃亲觇。”这两句诗作为全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陶工辛勤劳动的敬意。他认为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轻视这些看似粗俗的手艺,而他本人也有幸亲自目睹了这一过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上林垍器》是南朝宋诗人谢景初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
在元嘉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诗人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谢景初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才横溢,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琐事。
在创作《观上林垍器》时,谢景初可能正处于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他观察到了上林垍器这一器物的美,并为之感到惊叹。在他的笔下,上林垍器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一种象征,反映了他在当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朝社会风尚比较注重物质享受,人们热衷于收藏各种艺术品。这种社会风尚对谢景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