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争挽着桐花,让它们在两侧的发髻上垂下,小小地装扮一下,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她穿着袜子踏出帘子,追逐着飞舞的蜜蜂。她的手腕上戴着一副沉甸甸的金饰,轻轻弹奏起琵琶,把四根弦的声音都充满悲伤。寒冷的夜晚,谁愿意为她裁剪春天的衣裳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争挽桐花两鬓垂:形容头发上的桐花像垂下的帘幕。争挽,指头发梳成的髻。
2. 小妆弄影照清池:化用古曲词牌《青楼曲》中的“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小妆,淡妆。
3. 出帘踏袜趁蜂儿:踏袜,一种足部装饰品,这里借指戴在脚上。趁蜂儿,模仿蜜蜂采蜜的动作。
4. 跳脱添金双腕重:跳脱,手镯,这里指金手镯。添金,增加金属饰品。
5. 琵琶拨尽四弦悲:拨尽,弹奏完。四弦,琵琶的四根弦。
6. 夜寒谁肯剪春衣:夜寒,寒冷的夜晚。剪春衣,裁剪春天的衣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位女子争挽桐花的形象,展现出她的娇柔、婉约之美。“争挽桐花两鬓垂”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发髻上插满桐花的情景,显得栩栩如生。接下来的“小妆弄影照清池”则将女子的美貌与清澈的池塘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下阙中的“出帘踏袜趁蜂儿”更显得俏皮可爱,表现出女子活泼好动的性格。接下来的“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则是描述女子弹奏琵琶时的情景,她将黄金饰品戴在手上,仿佛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气质。最后一句“夜寒谁肯剪春衣”更是巧妙地暗示了女子的孤独和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95年前后,当时周邦彦任庐州教授,生活较为安定。庐州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地理环境独特,风景秀丽,给周邦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在这段时间里,周邦彦经历了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他在政治斗争中曾一度失意,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词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抒怀言志之作,也有描绘山水风光、歌颂爱情生活的作品,展现了词人在不同生活境况下的心态变化。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民众疾苦重重。然而,士大夫阶层却沉溺于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中,这种矛盾的现象在周邦彦的词作中也有所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