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和仲蟠二首 其二
一见春红意已舒,何须幻化入悬壶。
含芳镇日香千和,作态临风色万殊。
曲槛乍开金缕凤,清池斜照玉为凫。
洛阳拟问门园在,王后如今解接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见到春天的红花心情便舒畅,何必非要变成中药才显珍贵。
含有芳香的花朵整日散发着迷人的香气,随风摇曳的姿态万千。
弯曲的栏杆旁突然绽放出金色的花朵,清澈的池塘映照着游动的野鸭。
想到洛阳城内的王府花园,如今已是荒芜,无人打理。
去完善
释义
1. 春红:春天的花朵。
2. 幻化:变化莫测。
3. 悬壶:悬起的葫芦,此处指倒影。
4. 含芳:饱含着芳香。
5. 金缕凤:金色的凤凰。
6. 清池:清澈的池塘。
7. 玉为凫:用玉石雕刻的野鸭。
8. 洛阳: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9. 门园:指的是园林。
10. 王后:古代对有身份地位女子的尊称。
11. 解接无:唐代杜甫诗有“未解忆长安”之句,这里借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首先,诗人以“一见春红意已舒”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之情。接下来,诗人又以“何须幻化入悬壶”一句,暗示了春天的美景并非虚幻,而是真实存在的。
接着,诗人通过“含芳镇日香千和,作态临风色万殊”两句,详细描述了春天的景色。这里,诗人用“含芳”“香千和”来形容花朵的香气浓郁,用“作态临风”来形容花朵随风摇曳的姿态。同时,诗人还用“色万殊”来描绘春天的色彩斑斓,充分展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在“曲槛乍开金缕凤,清池斜照玉为凫”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曲栏、金缕凤和清池、玉为凫等形象,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美景。这里的“金缕凤”和“玉为凫”分别象征着华丽和高雅,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人以“洛阳拟问门园在,王后如今解接无”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这里,诗人用“洛阳拟问门园在”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用“王后如今解接无”来感叹世事变迁,时光荏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复和仲蟠二首 其二》,是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薛季宣所作。薛季宣生于公元1134年,卒于公元1173年,这首诗歌创作于他的中年时期,大约在1150年至1173年间。
在这段时间里,薛季宣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期游历四方,考察历史遗迹,结交文人墨客。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他的父亲去世后,薛季宣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生活的压力使他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在这个时期,中国南宋王朝正处于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外部势力对南宋的威胁日益加剧,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薛季宣作为一名文人,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呼吁人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这首《复和仲蟠二首 其二》中,薛季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薛季宣的文学才华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