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杨子达入国学

标题包含
送杨子达入国学
鸾凤久束咮,贤关时一鸣。 子今观上国,志岂为浮名。 母线丝丝直,爷诗字字情。 别离非所惜,回看锦衣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被禁锢的鸾凤终究会发出清亮的声音,你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也总会有取得成绩的那一刻。如今你们即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心中所想的绝不仅仅是虚浮的名利。母亲那如丝般牵挂的心绪,父亲那满含深情的诗篇,都在为你们送别。别离虽然是痛苦的,但回头看看这一路的成长与收获,必定会为你们的未来铺垫坚实的基础,留下美好的回忆。
去完善
释义
1. 鸾凤:比喻优秀的人才。 2. 束咮:收敛起嘴来不讲话,此处指压抑才能。 3. 贤关: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这里用“贤关”一词象征着修身治国之道。 4. 上国:古时候对京城的称呼,这里指的是皇帝所在的京城。 5. 浮名:不真实的名声,这里可能指的是那些虚有其表的荣誉。 6. 母线:母亲的教诲。 7. 爷诗:父亲的诗歌。 8. 锦衣:华丽的衣裳,这里可能指的是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鸾凤久束咮”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杨子达才华的赞誉和期待。诗人认为,杨子达犹如被束缚的凤凰,一旦在贤关之地崭露头角,必将发出令人惊叹的鸣叫。接下来的诗句“子今观上国,志岂为浮名”则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意味着杨子达参加国学考试的初衷并非为了追求虚浮的名声,而是真心渴望学习和发展。 “母线丝丝直,爷诗字字情”是诗人对杨子达家族背景的介绍,通过描述母亲手中编织的丝线和祖父写下的诗篇,传达出家庭对于他的期望和支持。其中,“母线丝丝直”象征着母亲的严格要求,希望儿子能够成长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而“爷诗字字情”则表示祖父以诗歌的形式寄托了对孙子的关爱之情。 最后两句“别离非所惜,回看锦衣荣”表明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态度:离别固然令人惋惜,但诗人相信杨子达在未来的道路上会取得辉煌的成就,身披锦衣荣耀归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子达入国学》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是诗人吴泳为送别友人杨子达进入国学学习而作。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科举考试制度逐渐成熟,为国选贤举能。 当时,吴泳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重视,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负责教育和选拔人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杨子达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一起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哲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面临着金国的侵略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困扰。国势日渐衰弱,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困境,吴泳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教育和培养人才来振兴国家。因此,当他得知杨子达即将进入国学学习时,便写下了这首充满勉励和祝福的诗,希望他能够在国学中努力攻读,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