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安宣相 其四
文俗诸儒恋局中,何曾度外看英雄。
连鸡纵不能资夏,捕鹿何妨暂掎戎。
静抚时机渔者得,遥观敌运兽之穷。
书生准拟浯溪石,明写中兴第一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文人墨客沉迷于世俗之中,未曾将目光投向英勇之士。
就如同连在一起的鸡无法飞向夏天,但捕捉鹿又不妨暂时借用军事的力量。
静观形势,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取得成功,而远方的敌人则会陷入困境。
书生们计划效仿浯溪碑刻,记录下国家复兴的头号功臣。
去完善
释义
1. 文俗诸儒:指那些只重视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的人。
2. 局中:指的是狭隘的小圈子或者说是有限的世界。
3. 度外:这里可以理解为超出常规的思维或视野。
4. 连鸡:这个成语意思是捆在一起的鸡,因为一只受到惊吓,所有的都会惊叫起来,寓意团结一致。
5. 捕鹿:捕猎野兽,这里象征着战胜敌人。
6. 掎戎:"掎"是捕捉的意思,"戎"即野兽。这里象征用智谋战胜敌人。
7. 时机渔者:有智谋的人在适当的时机取得胜利。
8. 兽之穷:野兽无法逃避,这里比喻敌人的命运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9. 书生准拟:文人墨客计划着。
10. 浯溪石:浯溪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是一个著名的景点,摩崖石刻上有着颜真卿的中兴颂等作品。这里象征着树立丰碑,记载下重大的历史事件。
11. 中兴第一功:形容国家复兴的首位功臣。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寿安宣相 其四》中,诗人吴泳借用了“连鸡”“捕鹿”等典故,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朝廷的腐朽和战乱的情况。同时,诗人以“渔者得”“兽之穷”为比喻,表达对中兴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敬仰。最后,诗人期望以一块能铭记历史的浯溪石来记录国家的中兴之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在混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英雄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寿安宣相 其四》是南宋诗人吴泳在公元1245年左右创作的诗歌。当时正值金朝覆灭、蒙古崛起的时期,北方的战火蔓延至南宋疆域,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身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人,吴泳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对南宋朝廷的无能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也为人民的苦难发出深沉的哀叹。
在这段时间里,吴泳本人的遭遇也不尽如人意。虽然他才华横溢,却因为刚正不阿的个性以及直言不讳的谏言,使得他在仕途上颇受挫折。他曾两次因直言进谏被贬出朝廷,这对于一位胸怀大志的士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民生疾苦,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民发声的决心。
在这首诗中,吴泳以宣相作为讽喻的对象,通过描绘其奢侈淫逸的生活,揭示了统治阶层内部的腐朽和堕落。同时,他也对那些昏聩无能的官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从而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在当时显得尤为可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