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
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
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
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寂静的幽谷中播种兰花,四方的香气弥漫。春风抚慰着兰花深深生长,它的枝叶也随之繁荣。
智慧的甘霖滋润着兰花的根系,仁慈的农夫守护着它的芬芳。杂草与荆棘无法在这样美好的地方生存,恶鸟也远离了这里。
花椒和桂皮分列在兰花的四周,茅屋则位于这片宁静的中心。左边是桃花园,右边则是莲子的池塘。
一个月的养护使得兰花的香气熏陶着我们的手脚,两个月后它便染香了我们的衣衫。三个月里,兰花的香味渗透到了我们的身体骨骼;待到第四个月,连我们的心肠都被这迷人的香气所感染。
幽静的人儿啊,若是饿了怎么办?可以摘取兰花来充当粮食。口渴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不妨将兰花酿成美酒。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无需缴纳青苗税,因为生活就像白天一样轻松快乐。虽然没有品尝仙人的灵丹妙药,但我们静坐于红霞般的房屋之中,也已恍若仙境。
每日傍晚都期待美丽的仙子降临,那时她佩戴的鲜花定是璀璨夺目。然而仙子久久未至,花儿独自闪耀着光辉。收割兰花的时候要尽早进行,以免它被冰雪所伤。兰花的清香能感化神鬼,我们怎么能忘记这片叶子所带来的美好?
抬起头来,深感对青天的惭愧,因为我们只有鼓腹高歌的时代安宁。世间有贤良的公卿,上则有英明的君王。我们无法报答天地间的雨露恩泽,只希望能献上这一筐兰花。

去完善
释义
1. 种兰幽谷底:指将兰花种植在幽静的谷地里。
2. 四远闻馨香:四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兰花的香气。
3. 春风长养深:借助春天的和风来滋养兰花。
4. 枝叶趁人长:兰花的枝叶随着人的照料而茁壮成长。
5. 智水润其根:用智慧的雨露滋润兰花的根部。
6. 仁锄护其芳:用仁爱的锄头保护兰花的芬芳。
7. 蒿藜不生地:让兰花生长的土地不能有杂草。
8. 恶鸟弓已藏:防范恶鸟靠近兰花,将其驱离。
9. 椒桂夹四隅:在兰花的四周种上花椒和桂皮树,以遮挡阳光。
10. 茅茨居中央:用茅草搭建的房屋位于中央,便于照顾兰花。
11. 左邻桃花坞:左侧相邻的是桃花盛开的池塘。
12. 右接莲子塘:右侧相邻的是莲花绽放的池塘。
13.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形容兰花香气浓郁,逐渐渗透全身。
14. 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继续描述兰花香气弥漫的过程。
15.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孤独的隐士饿了就采摘兰花作为食物。
16. 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孤独的隐士渴了就用兰花酿造美酒。
17.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形容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事打扰。
18. 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不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安于简朴生活。
19.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期盼有品行高尚的人欣赏兰花之美。
20. 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感叹高尚之人迟迟不来,兰花只能独自散发光彩。
21.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在兰花茂盛的时候收割,避免遭受风霜摧残。
22. 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兰花的清香令人敬服,一片叶子也不忍忘怀。
23. 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抬头面对青天,心怀感激之情,歌颂国泰民安的时代。
24. 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表示对国家领导人和辅佐大臣的敬意。
25. 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无法亲自向国家献上兰草,希望有人能代为转达。

去完善
赏析
《种兰》是一首描绘了兰花生长的全过程的诗歌。诗人将兰花种在幽谷之中,用春风滋养,使其枝叶繁茂,散发出阵阵馨香。兰花生长过程中,不仅受到智水的滋润,还有仁锄的保护,这使得它免受蒿藜和恶鸟的伤害。周围环绕着椒桂等植物,使兰花的香气更加浓郁。在这般优越的环境下,兰花开始逐渐散发香气,先是薰染手脚、衣裳,然后是肌骨,最后深入到心肠。兰花的香气是如此美妙,以至于诗人都忍不住想要用它来填充饥饿、解渴,甚至取代农作物作为粮食来源。诗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白日的阳光和夜晚的红霞。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期盼中的美人始终没有到来,这令诗人感到有些遗憾。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兰花能茁壮成长,不要被严霜所伤。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贡献,回馈上天赐予的美好生活。因此,他决定献上那一筐芬芳的兰花,以此来表达对上天的感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种兰》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在这期间,陈陶经历了科举考试落榜的挫折,但他的才情和志气并未因此减弱,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混乱,民间疾苦颇多,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隐逸生活,避世养德。陈陶也不例外,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种兰》一诗正是他在这时期的内心写照,通过描述种植兰花的过程,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