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标题包含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迂。 彩旒牵画刹,杂珮冒香萸。 宝叶擎千座,金英渍百盂。 秋云飘圣藻,霄极捧连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耸立的龙山之上,一座华丽的古塔拔地而起,穿过蓝天白云之中。五彩的流苏牵引着绘制精美的塔尖,各种宝石饰品装饰着瑞香茱萸。这片寺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金色的莲花点缀在其中,一片祥和。秋天的云朵在圣殿周围徘徊,承载着崇高的使命。寺院的每一位僧人都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着幸福和和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山:指的是龙首山,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2. 中天:指天空中央。 3. 凤辇:皇帝的乘车。 4. 彩旒:彩色的丝带。 5. 牵:牵引,连接。 6. 画刹:佛教寺庙的塔顶。 7. 杂珮:各种玉佩。 8. 冒:穿插,混合。 9. 香萸:茱萸的香气。 10. 宝叶:指佛像。 11. 金英:菊花。 12. 渍:浸泡。 13. 百盂:指众多容器。 14. 秋云:秋天的云彩。 15. 圣藻:皇帝的诗篇。 16. 霄极:云霄。 17. 连珠:比喻文采华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卢藏用在皇帝举行的一场宴会上,为赞美慈恩寺浮图而创作的。题目中的“应制”二字就是这种场合的代名词,意为在皇帝的命令下创作的诗篇。整首诗歌以描绘建筑和自然环境为主,通过对色彩的精心把握,营造出一种华丽而庄重的氛围。 首联“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迂”,描绘了浮图(佛塔)屹立于山巅的景象,以及皇家车马缓缓登山的场景,显示出皇帝对于此次活动的重视。 颔联“彩旒牵画刹,杂珮冒香萸”,进一步具体描绘了建筑的细节:彩色的丝带连接着佛塔的各层,各种珠宝装饰和香料弥漫其间,显得富丽堂皇。 颈联“宝叶擎千座,金英渍百盂”,从整体到局部,继续描绘建筑的华美,同时通过“宝叶”、“金英”等词暗示佛塔的宗教色彩。 尾联“秋云飘圣藻,霄极捧连珠”,则将视角转向天空,以秋云和霄极(天极高处)为背景,将皇帝咏颂之辞比作串起的珍珠,凸显其尊贵与高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美的描绘,充分展现了皇家气派与宗教氛围,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是唐朝文人卢藏用在重阳节当天应宫廷应制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12年,即唐玄宗开元元年。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刚刚继位,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繁荣。卢藏用生活在这个时代,既深受皇家重视,又有着广泛的文人交往,他的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那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重阳节登高、祈福的习俗也得到普遍认可,卢藏用抓住了这个契机,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一天登上慈恩寺浮图的场景,以此展现唐代皇室的宏伟气派,以及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