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月夜独坐呈半山浩和尚

标题包含
月夜独坐呈半山浩和尚
万籁已皆寂,草堂人未眠。月明终夜榻,心正五更前。竹影移当户,炉灰陷及边。且将今夕意,聊寄半山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周围的声音都已平静下来,诗人还无法入睡。月光照亮了整个夜晚,他的心情在凌晨五点时最为清晰。窗外竹子映出的影子移动到了窗户旁,而炉子里的灰烬已经堆积到边缘了。于是诗人打算将此刻的心情和感触,用文字寄托于山中寺庙中的僧人。
去完善
释义
《月夜独坐呈半山浩和尚》何绛 1. 万籁已皆寂:形容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声音。 2. 草堂:这里指诗人居住的简陋房屋。 3. 心正五更前:五更是古代时间概念,约在凌晨3点至5点之间。心正表示心境平静、正直。 4. 竹影移当户:竹影随着时间推移移动到门前。 5. 炉灰陷及边:炉灰指的是火炉中的灰烬,这里的意思是炉灰堆积得快要溢出边缘了。 6. 且将今夕意:暂且将今晚的心情。 7. 聊寄半山禅:将这种情感向半山浩和尚倾诉,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月夜独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心境的沉静与思考。首联“万籁已皆寂,草堂人未眠”,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了夜深人静的氛围,暗示出诗人此刻的内心宁静。颔联“月明终夜榻,心正五更前”,以月光照亮夜晚的榻席,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正直、坚定。颈联“竹影移当户,炉灰陷及边”,描述了环境中的细微变化,表达了诗人观察力敏锐的同时,也传递出孤独与宁静的心境。尾联“且将今夕意,聊寄半山禅”,将诗人此刻的心情寄托在禅宗的智慧之中,意味着让内心的思绪暂时找到安宁的归宿。整首诗从寂静的夜景到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夜独坐呈半山浩和尚》是明代诗人何绛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朝在嘉靖皇帝统治下逐渐衰落,朝政腐败,宦官权力日益扩大,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转而向佛门问道。 诗人何绛身处乱世,官场失意,他选择了遁入空门,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他与半山浩和尚结为好友,共同探讨禅理佛法。在这首《月夜独坐呈半山浩和尚》中,何绛通过描绘夜晚独坐赏月的美景,表达了他的心境和对禅道的领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