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仁甫被召
天王览万事,日昃坐承明。
甚思得奇才,指望中原平。
小吏与计偕,大夫招以旌。
结绶联翩来,屡闻开迩英。
少卑著三馆,高者登九卿。
朝廷非不用,功业竟何成。
岂其有所怀,闭口且吞声。
岂其有所畏,捩手恐覆羹。
吾伤风俗衰,视此天下衡。
莫计事可否,但随意重轻。
虽复建良法,因兹无由行。
念予卧龙底,二年饱躬耕。
世故已熟观,见君勿屏营。
要陈治安策,剀切如贾生。
愿无似扬雄,词赋称西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帝俯瞰万物,日落时端坐在光明殿。
盼望得到奇才,期望中华大地太平。
使臣计算归期,使者用旗帜召唤。
带着绶带结伴而来,多次听闻开迩英讲座。
身份低微的人进三馆,地位高的人进九卿。
朝廷并非没有任用,但是他们的功业究竟完成了多少?
难道他们有什么不满,只能闭嘴默默承受?
难道他们有所畏惧,像是害怕打翻汤碗一样手足无措?
我为风俗衰败而感伤,看看这个世界的平衡。
不再计较事情是否可行,只在意自己内心的轻重。
即使建立良好的制度,却因为这些原因而无法推行。
想起我卧龙的地方,两年里一直忙于农耕。
世故已经看得很熟了,见到你不要拘谨。
想要陈述安定之策,像贾生一样恳切真挚。
但愿我不会成为扬雄那样的人,诗词歌赋盛名在外却于国事无补。
去完善
释义
1. 天王:指皇帝。
2. 日昃(zè):太阳偏西,表示午后。承明:汉代的宫殿名。
3. 小吏:低级的官吏,这里指的是普通士人。计偕:汉代规定地方举荐的人才需要到京城报到,称为计偕。
4. 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指朝廷高官。招以旌:用旗子来引导。
5. 结绶:指做官。绶,古代官员系在腰间用来挂玉的丝带。
6. 迩英:宋朝时学士院的别称,这里指朝廷的重要机构。
7. 三馆:唐朝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里是泛指朝廷机构。
8.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的总称。
9. 闾阎:指民间,百姓。
10. 治道: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11. 莫计事可否:不关心事情是否可行。
12. 民事:百姓的生计。
13. 念予卧龙底:我正在像卧龙那样隐居。卧龙,诸葛亮曾自比卧龙。
14. 躬耕:亲自耕种。
15. 世故:社会上的种种情况。
16. 莫屏营:不要惊慌失措。屏营,形容惶恐不安的样子。
17. 剀切:恳切真实。
18. 无似:不要像。
19. 西京:指西汉时的首都长安。
去完善
赏析
《送李仁甫被召》这首诗歌是宋代诗人晁公溯所作。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展现了当时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弊端和社会风气。这首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诗人通过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描绘,揭示了当时人才选拔的不公和盲目。诗人认为朝廷并非不用人才,而是由于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制约,使得许多人才无法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2.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和无奈。他认为当时的士人过于关注个人名利,而忽略了国家利益。这种风气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难以在朝廷立足,更谈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3. 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和对朝廷选拔人才的失望。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卧龙,虽然有才干,却无处施展,只能饱尝躬耕之苦。
4. 最后,诗人鼓励李仁甫要以贾生为榜样,勇于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为社会安定献策献力。他希望李仁甫不要像扬雄那样只关注辞赋,而要关注国家大事,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李仁甫被召》,是由南宋诗人晁公溯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此时,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朝廷正积极谋求恢复中原,急需选拔贤能之士共商国是。
在这个时期,晁公溯因为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道德修养,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于现状,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人品。他的这一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喜爱。
在这一年,李仁甫被任命为朝中的高官,即将赴任。晁公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他朋友的赞誉和支持,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他希望李仁甫能够不负众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