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湫
瀑水传闻旧壮哉,飞流亭下久徘徊。
玉龙鳞甲寒犹蛰,银汉波澜冻未开。
斜日湫潭微溅雨,深冬天地不鸣雷。
斯游未快平时意,更拟他年得得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瀑布的水声依然如故雄壮,我在飞流亭下逗留许久。
龙鳞般的水花寒冷且静止,银河中的波涛也没有解冻的迹象。
夕阳下的水潭泛着微光,好像雨滴溅落;深冬的天和地间没有春雷之声。
这样的旅行并不像我平时期望的那样快乐,希望将来能有更好的机会再次前来。
去完善
释义
1. 大龙湫: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中部偏西,是我国著名的大瀑布之一。因水流蜿蜒而下如巨龙而得名。
2. 瀑水:指大龙湫瀑布的水流。
3. 飞流亭:坐落在瀑布旁边的亭子,游客可以在此欣赏瀑布的美景。
4. 徘徊:在这里指的是观赏者在亭子下来回走动,流连忘返。
5. 玉龙鳞甲:形容瀑布倾泻时水花四溅,犹如一条巨龙在抖动身上的鳞片。
6. 银汉:这里比喻瀑布流水如银河般壮观。
7. 波澜:指瀑布流水翻滚激荡的景象。
8. 冻未开:形容瀑布流水在寒冬中依然奔腾不息,并未被冻结。
9. 斜日:傍晚的太阳。
10. 湫潭:瀑布下方的水潭。
11. 微溅雨:指瀑布溅起的小水滴,如同细雨一般。
12. 深冬:冬天的深处,也就是最冷的时候。
13. 不鸣雷:指冬天一般不会打雷。
14. 斯游:这次游玩。
15. 未快平时意:没有达到平时的期望和满意程度。
16. 更拟他年得得来: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游览。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龙湫瀑布壮丽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瀑布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首联“瀑水传闻旧壮哉,飞流亭下久徘徊”,诗人以“壮哉”一词来形容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龙湫瀑布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飞流亭下久徘徊”一句,诗人表达了在观赏瀑布时的驻足流连之情。
颔联“玉龙鳞甲寒犹蛰,银汉波澜冻未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瀑布比作玉龙和银汉,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态美。同时,通过“寒犹蛰”和“冻未开”两个词语,诗人传达了冬日里瀑布依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斜日湫潭微溅雨,深冬天地不鸣雷”,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大龙湫瀑布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景观变化。“斜日湫潭微溅雨”一句,表现了夕阳下瀑布飞溅的水花;而“深冬天地不鸣雷”一句,则传达了在寒冷的冬季,瀑布仍然充满活力,没有受到严寒的影响。
尾联“斯游未快平时意,更拟他年得得来”,诗人表示此次游览并未完全满足自己平日里的期待,因此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来此欣赏大龙湫瀑布的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龙湫位于浙江雁荡山,诗的作者王之望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当时王之望担任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这首诗歌颂了雁荡山大龙湫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望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刚刚结束了一段政治生涯,被贬为福建路安抚使。此时的他远离朝廷,开始更加关注自然风光和民间生活。他在游览雁荡山时,被大龙湫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逐渐稳固,但内部矛盾依然存在。金兵入侵后,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王之望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以大龙湫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