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昔
先君年壮日,邂逅郑当时。
把酒对今月,弹琴论古诗。
眼前多俗韵,徽外少人知。
除却瑶山老,无繇访断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年轻之时,我遇到了郑当时。
一起举杯望明月,谈论诗歌与琴音。
世间的庸俗许多,知音难觅。
除了那位隐居山林的老人,没有人了解那些失传的古迹。
去完善
释义
《感昔》:该诗是一首追忆过去、感叹当今的诗作。
1. 先君:指作者已故的父亲。
2. 郑当时:原名郑庄,字公休,是西汉著名的贤士,与作者父亲为朋友。
3. 今月:指的是月亮。因为月亮在诗人眼中代表了时间的推移,所以用“今月”一词表示如今的时代。
4. 古琴:中国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诗歌中表示音乐艺术之美。
5. 俗韵:与高雅的音乐相对,这里的意思是粗俗的世俗气息。
6. 徽外:古代古琴的十三徽以外的地方,此处意为琴声悠扬、音韵优美。
7. 无繇:无法,无由。
8. 瑶山老:传说中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神秘族群,以善长唱歌谣而著称。这里可理解为象征歌声美妙之人。
9. 断碑:古人把写字刻石视作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断碑”通常用来形容古迹,在这里代表过去的珍贵回忆。
去完善
赏析
《感昔》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已故父亲的怀念和对古代文人雅士的向往。首联“先君年壮日,邂逅郑当时”,以诗人的父亲与当时的著名文人郑当时相遇的场景开篇,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颔联“把酒对今月,弹琴论古诗”,进一步描绘了那时的人们一边饮酒赏月,一边谈论古诗的美好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向往。颈联“眼前多俗韵,徽外少人知”,则笔锋一转,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庸俗风气,与过去的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尾联“除却瑶山老,无繇访断碑”,以“瑶山老”的形象比喻那些仍旧坚守古风的高雅之士,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无法探访古迹的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昔》是南宋诗人张侃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在这个时期,张侃的个人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官职,但后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辞官归隐。在隐居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和人生哲学。这使得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初期,由于北方中原地区的丧失,南方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时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张侃的这首《感昔》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