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灵舒客临川因经从访之不遇闻过村居
闻道深村里,结茅三四间。
买田因种秫,移树为看山。
诗好人皆诵,身安心自闲。
有时思鴈荡,依旧棹舟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到那深处的乡村里,有人建立了三、四间的茅屋。
购买了田地来种植高粱,移栽了树木以便观赏远处的山景。
因为诗作美好,所以大家都喜欢朗诵;身处安逸之地,内心自然悠闲。
有时候会想到雁荡山的景色,依然会乘船回去游览。
去完善
释义
1. 翁灵舒:翁洮(1046-1087年)字灵舒,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文人,曾做过国子监主簿等小官。
2. 临川:是江西抚州下辖的一个县。在唐代至宋代的文学创作中常常被用作诗词的题目。
3. 结茅:用茅草盖房,表示简陋而避世的生活。
4. 三四间:泛指房屋数量不多。
5. 秫:高粱,这里指酿酒的高粱。
6. 雁荡:指的是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东北境内,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诗人以翁灵舒的隐逸生活为榜样,表现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闻道深村里,结茅三四间”描述了翁灵舒的居所环境,突出了其避世离俗、亲近自然的隐逸精神。“买田因种秫,移树为看山”则表现了翁灵舒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通过耕种和观赏山水来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诗人称赞翁灵舒的诗歌作品为人传颂,体现出他的才情与德行相得益彰。同时,“身安心自闲”表达了诗人向往内心安宁的心境,流露出超脱世俗纷扰的愿望。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雁荡山的怀念之情,透露出了他对自由逍遥的向往。整首诗借咏翁灵舒,抒发了诗人渴望恬淡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翁灵舒客临川因经从访之不遇闻过村居》,作者是宋朝诗人赵汝鐩。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末元初(约1270年),这时期的南宋灭亡,元朝开始统一中原地区,赵汝鐩作为一个文人,度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宋末元初这段时间里,赵汝鐩的人生经历颇为波折。他曾入仕南宋朝廷,担任过太学生、舍人等职。然而随着蒙古铁骑南下,南宋灭亡,赵汝鐩的仕途也告一段落。后来他一度回到家乡,过着隐逸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创作了许多描绘百姓生活和社会风貌的作品,这首《翁灵舒客临川因经从访之不遇闻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述了赵汝鐩在临川探访友人翁灵舒时不遇的情景。当时,元兵南侵,中原动荡,许多文人士大夫为避战乱而选择离开家乡,隐居于山野之中。翁灵舒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赵汝鐩在寻访他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宁静的乡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