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二首 其二
远籁生寒野,平芜弄夕阳。
天寒空鸟道,水落见鱼梁。
岛树风仍荡,汀葭日映黄。
津楼慵极目,杳杳白云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处田野的声音带来了寒冷的感觉,开阔的原野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好。
天气寒冷,天空中只有鸟儿飞行的小路,水落下去了,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小路便显现出来。
岛屿上的树木随风摇曳,沙滩边的芦苇在阳光下呈现金黄色。
在渡口的高楼上懒洋洋地放眼望去,只见那遥远的白云深处。
去完善
释义
1. 籁:古代一种管乐器,这里指风声。
2. 寒野:寒冷的野外。
3. 平芜:平坦的草地。
4. 鸟道:指只有鸟儿才能飞行的山路。
5. 鱼梁:捕鱼的设施,这里指水位下降后露出的鱼梁。
6. 岛树:岛上的树木。
7. 汀葭:水边的小草。
8. 津楼:渡口边的楼阁。
9. 慵:懒散,不情愿。
10. 极目:尽目力所及地看。
11. 杳杳:遥远的。
12. 白云乡:指隐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胡宿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诗中作者以远方自然的声音开篇,写出了冬天的寒冷和原野的萧条。接着通过“天寒空鸟道,水落见鱼梁”两句,形象地描绘出在冬天,鸟道的上空显得格外空旷,而河水退去后则可以看到鱼梁的全貌。
然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岛上树木的风貌以及江边的芦苇被夕阳染成金黄色的景象。整首诗的风格沉静、苍凉,色彩暗淡,但又有几分静美。
最后诗人以“津楼慵极目,杳杳白云乡”结束全篇。这两句描绘出作者站在渡头的高楼上,懒洋洋地向远方望去,只见一片遥远的白云飘荡在空中。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西郊二首 其二》,是由北宋著名文人胡宿所作。创作时间是公元976年至1019年,即北宋初年。在这段时间里,胡宿历任地方官吏,后因文学才能受到皇帝赏识,进入中央政府任职。
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胡宿作为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同时也关注民生问题。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关切和对农民的同情。
诗中的“西郊”是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西部郊区,那里有许多农田和村落。胡宿在此描绘了一幅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艰辛劳动的同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