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方山人书因有所怀
三度寄书浑不到,故人书到我方闻。
路歧南北成如此,聚散情怀恰似君。
千里倍看今夜月,两乡遥认隔江云。
寒窗正自怜孤影,听得断鸿声念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第三次尝试联系却毫无回应,直到接到故人的来信我才得知一切。
南北路途中的曲折竟让我们相隔如此遥远,而相聚分离的情感却正好契合了你的心情。
在这千里之外的我如今更加珍视今晚的月色,在两个遥远的故乡之间通过江水上的浮云相互寄托思念之情。
寒冷的夜晚,我独自倚靠窗户,可怜自己的孤独身影,耳边传来断续的大雁悲鸣,仿佛在呼唤着它们的同伴。
去完善
释义
1. 三度寄书浑不到:这句意思是第三次寄信却没有收到回信。其中"三度"表示次数,即第三次;"寄书"是寄信的意思;"浑不"表示全然没有。
2. 故人书到我方闻:这句是说收到故人的来信时我才知道。其中"故人"表示老朋友;"书到"指收到书信;"我方闻"是我才知道的意思。
3. 路歧南北成如此:这句说我们的道路分歧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其中"路歧"指的是道路的分岔口,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的选择;"南北"指的是方向;"成如此"表示成为现在这样。
4. 聚散情怀恰似君:这句表达我们之间的感情如同你一样,或聚或散,情意始终不变。其中"聚散"指的是相聚和离别;"恰似"是类似于的意思;"君"是对对方的尊称。
5. 千里倍看今夜月:这句是说今晚的月亮看起来比平时更远。其中"千里"表示距离远;"倍看"表示看得更清楚。
6. 两乡遥认隔江云:这句是说在相隔两岸的地方,远远地看到了家乡的云彩。其中"两乡"表示两个家乡,这里指诗人和朋友分别所在的地方;"遥认"表示远远地认出;"隔江云"是指隔着江河的云彩,这里用来象征家乡。
7. 寒窗正自怜孤影:这句描述诗人在寒冷的夜晚独自在窗户前哀怜自己的孤独。其中"寒窗"形容寒冷的环境;"正自"表示正在自我;"怜孤影"是哀怜自己的孤独的影子,这里用来表现诗人孤独的心情。
8. 听得断鸿声念群:这句说听到失群的鸿雁呼唤同伴的声音。其中"断鸿"是指失群的鸿雁;"声念群"是指呼唤同伴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之情。首先,诗中提到“三度寄书浑不到”,说明作者曾多次尝试给友人写信,却一直没有收到回复,这使作者感到有些失落。然而,紧接着的“故人书到我方闻”则透露出一种惊喜,当收到友人的来信时,作者的心情瞬间由阴转晴。
接下来的两句,“路歧南北成如此,聚散情怀恰似君”,说明了两人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很难相聚,但彼此之间的情感却依然深厚。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弄人的感慨。
接着,“千里倍看今夜月,两乡遥认隔江云”,描述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望着远方的月亮,想象着友人在千里之外看着同样的月色,虽然相隔甚远,但两人的心情应该是相通的。这种意境非常唯美,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寒窗正自怜孤影,听得断鸿声念群”,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独自站在窗前,听到远处大雁的哀鸣,心中不禁生出对友情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句诗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得方山人书因有所怀》是南宋诗人释行海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意在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中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友人相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
这首诗词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值南宋衰落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诗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体会。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行海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位儒士,后因科举失利而遁入空门,成为一位僧人。在出家为僧之后,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由于战乱频繁,许多昔日的好友纷纷离散,这使得他更加珍视与朋友间的友谊。
在这首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释行海对于友情的热烈向往以及对于战乱时代的无奈与感慨。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将这种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南宋末年社会现实的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