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
斯文久矣叹荆榛,一疏披忠彻紫宸。
不忍中原沦左袵,甘寻南土作累臣。
邹轲以后功何逊,鲁道于今脉尚新。
宇宙欲昏星斗落,空山韩木亦悲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叹斯文已久没于荆棘丛中,一位勇敢的谏臣向朝廷上疏表达忠诚之心。因不忍看到中原沦陷在敌手之中,他宁愿选择南奔成为羁留之臣。那位英勇谏言的邹轲,其后的功勋无人能比,如今鲁地的道德风气仍富有生机。当宇宙昏暗星辰坠落的时刻,连山林中的韩木也为这悲伤的春天而哀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文公:即韩愈,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因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
2. 斯文:指儒家文化。
3. 荆榛:比喻荒芜的地方。
4. 一疏披忠:指韩愈上疏直言的事迹。
5. 紫宸:皇宫,这里代指皇帝。
6. 中原沦左袵:指中原被外族侵占。左袵,古代汉族人习惯右衽,左衽被视为胡人的装束,此处用来象征外族侵略。
7. 甘寻南土作累臣:指韩愈在黄巢起义时避乱到南方,成为流离失所的官员。
8. 邹轲以后功何逊:指韩愈的功绩堪比孔子门生邹轲。
9. 鲁道于今脉尚新:指儒家之道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10. 韩木:韩愈祠堂前的树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韩愈(字退之,谥号韩文公)为对象,抒发了作者对其忠诚、勇敢和坚毅精神的敬仰之情。首联感慨斯文荒废,通过“一疏披忠”的描述,展现出韩愈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心;颔联描绘了韩愈为了拯救中原百姓,甘愿南下成为叛臣的精神风貌;颈联则指出,韩愈虽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及孔孟,但他的影响仍然深远;尾联通过刻画韩愈离世后的情景,表现了其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展现了韩愈崇高的形象,并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文公》是一首赞美韩愈的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由刘黻所著。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其散文和诗歌著称于世,尤其擅长古文,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刘黻所处的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文人学士们纷纷寻求革新之道。在这个背景下,刘黻推崇韩愈,希望通过学习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智慧,振兴国家,实现民族振兴。
与此同时,刘黻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奋斗,希望成为像韩愈那样有才干、有抱负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考试、官场沉浮,以及民间游历等多重人生历练,这使得他对韩愈的人格魅力和历史贡献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刘黻创作《韩文公》时,既是在赞美韩愈这位文学巨匠,也是在感慨自身命运和家国之情,表达了他对未来国家的深深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