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筵勾曲
天容不老,千龄已祝于尧年;地限无边,四海均闻于舜乐。至和一鼓,万象皆春。上侑清欢,后部献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是永恒的,千年已过而如尧舜之年;大地是无边的,四海之内都听闻舜帝之乐。和煦的阳光照拂万物,所有的事物都焕发生机。在欢愉的氛围中,我们献上歌曲。
去完善
释义
天容:天的容颜,此处比喻国家局势的安稳和谐。
千龄:千年,形容时间长。
尧年:尧帝在位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时代,这里借指理想的年份。
地限:地理边界,此处意指国家的领土广阔无垠。
四海:全国各地。
舜乐:舜帝时期的一种音乐,这里借指美好的音乐。
至和:指极端和谐、融洽的局面。
一鼓:击鼓一次,此处表示音乐的开始。
万象:所有景象,这里借指万物。
皆春:都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侑清欢:指为皇帝敬酒助兴。
后部献曲:指皇后的乐队演奏歌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述了天地万物的美好景象和人类的幸福生活。“天容不老,千龄已祝于尧年;地限无边,四海均闻于舜乐”表达了人们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期盼。接下来的“至和一鼓,万象皆春”描绘了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万物皆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两句“上侑清欢,后部献曲”则表达了对艺术和文化繁荣的赞美,强调了音乐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整首词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筵勾曲》是南宋诗人程珌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当时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程珌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才学,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在连试三次后才终于中举。随后,他进入官场,历任国子监丞、翰林学士等职位。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因为得罪权臣而被贬谪。在这个过程中,程珌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这也成为他创作《后筵勾曲》的背景。
在《后筵勾曲》中,程珌通过对宫廷宴会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他强调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常和无奈,以及人在权力争夺中的渺小与悲哀。这些情感都与他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此外,程珌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与金、蒙古等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时期。国家内外交困,民众生活困苦。这使得程珌对于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因此,在《后筵勾曲》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