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歌
顺数方来兮,溯而上之洪荒。
今不必短兮,古不必长。
地有时而玄兮,天有时而黄。
知靡草之先秋兮,又当知乔松之傲霜。
知沧溟之连山兮,又当知大华之有长江。
朝云西暮云东兮,岂期悉避乎阳光。
入蒙汜浴虞渊兮,又孰知其扶桑。
吾乌乎而折衷兮,但当付万化于茫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顺着水流追溯源头,回到了远古的年代。现在的时代未必短暂,古代的历史也未必漫长。大地有时候会变为黑色,天空有时候会变黄。知道小草比秋天来得早,也要知道高大的松树能在寒冷中生存。了解大海与群山相连,也要知道中国的伟大河川长江。早上看云在西边,傍晚看云在东边,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避开阳光。进入黑暗和光明的世界,谁能知道他们的存在。我的想法是什么都正确,但只能把所有事物交给无尽的变化。
去完善
释义
1. 顺数方来兮,溯而上之洪荒:顺数,按照顺序计算;方来,将来;溯,逆着水流向上游方向走;洪荒,混沌未开的状态。
2. 今不必短兮,古不必长:此句大意为现在不必认为时间短暂,古代也不必认为时间漫长。
3. 地有时而玄兮,天有时而黄:玄,黑色;黄,黄色。这句诗比喻天地之间会有黑暗和光明的时候。
4. 知靡草之先秋兮,又当知乔松之傲霜:靡草,一种秋天枯死的草;乔松,高大的松树;傲霜,抵抗寒冷的天气。这句诗告诉我们要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5. 知沧溟之连山兮,又当知大华之有长江:沧溟,大海;连山,山脉相连的地方;大华,指中华大地;长江,中国的第一大河。这两句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
6. 朝云西暮云东兮,岂期悉避乎阳光:朝云,早晨的云彩;暮云,傍晚的云彩;阳光,太阳的光芒。这句诗表达了云彩在一天中不断变化的位置和形态。
7. 入蒙汜浴虞渊兮,又孰知其扶桑:蒙汜,神话中的日落之处;虞渊,神话中的日落之处;扶桑,神话中的日出之处。这句诗表达了对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神话传说的好奇心。
8. 吾乌乎而折衷兮,但当付万化于茫茫:乌乎,无名的感叹词;折衷,取正的意思;万化,万物变化;茫茫,广阔无边。这句诗表达出对万物变化的无尽感慨。
去完善
赏析
《子时歌》是南宋诗人程珌所作的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词。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子时为引子,探讨了时间与空间的无穷变化,以及个体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所应持有的态度。
首先,作者通过“顺数方来兮,溯而上之洪荒”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想象自己顺着时间的河流前行,追溯至远古的洪荒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认识到“今不必短兮,古不必长”,即今天的短暂并不比古代的长久差,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接着,作者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和奇观,如“地有时而玄兮,天有时而黄。知靡草之先秋兮,又当知乔松之傲霜。知沧溟之连山兮,又当知大华之有长江。”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关注大地、天空的变化,欣赏小草的早秋和乔木的耐寒,感叹大海与山川的辽阔,以及长江之大华的美丽景色。
然后,作者以“朝云西暮云东兮,岂期悉避乎阳光。入蒙汜浴虞渊兮,又孰知其扶桑。”表达了宇宙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念。他以朝霞和晚霞为例,说明它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位置,不可能完全避开阳光的照射。同时,他又指出人们对于太阳沉没之处的了解,如蒙汜、虞渊等,都只是猜测而已。
最后,作者发出了“吾乌乎而折衷兮,但当付万化于茫茫。”的感慨。他认为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宇宙中,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绝对的真理,而是应该学会适应各种变化,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茫茫宇宙。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时歌》是南宋著名词人程珌的一首描绘夜间美景的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程珌因其文学才华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担任了一些重要的官职。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他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到排挤,远离权力中心。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夜间的美景有了更深的感悟,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夜间景色的词作,如《子时歌》等。
在南宋末年,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国内的权臣们又在争夺权力,使得朝政混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程珌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学为国家效力,另一方面又深感无力回天,只能寄情于诗词创作。因此,他在《子时歌》中通过对夜间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