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五首 其七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石裂崖崩,毒蛇当路。
树倒藤枯,悉哩苏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言无言,像藤蔓依赖树木生长。
山崖石头破裂崩塌,有毒的蛇在道路中间。
当树木倒下,藤蔓枯萎,一切又重新开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有句无句:指禅宗公案中有句与无句的问题,表示佛法中至理。
2. 如藤倚树:比喻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3. 石裂崖崩:形容环境的险恶或事态的严重。
4. 当路:站在路中间,这里可以理解为挡住去路。
5. 悉哩苏嚧:象声词,是诵经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哲理。首先,诗人通过“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表达了禅宗中语言无法完全表达真理的观点。这句诗意味着语言是有限制的,它只能描绘出事物的一部分,而不能完全展现事物的本质。正如藤蔓依附于树,依赖着树提供的养分,但是它的生长却无法被树所束缚,这就寓意了真理不能被言语完全把握。
接下来,“石裂崖崩,毒蛇当路”两句比喻世间的苦难与危险。在这两个景象中,石裂崖崩象征生命的无常与不可预测,而毒蛇则代表险恶的诱惑。这表现了禅宗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觉,勇于面对困境和挑战。
最后,“树倒藤枯,悉哩苏嚧”则是描述当依赖的对象消失时,我们也要学会独立,并且接受生命必经的变迁。这也暗示了禅宗对于生死的看法:生与死不过是自然的过程,我们应欣然接受并从中领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深刻地传达了禅宗的思想观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真理以及个人成长的多维度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七》是宋代高僧释咸杰所创作的禅诗。这首诗描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对世俗纷扰的解脱,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
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宋代(960-1279年),这是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禅宗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人生际遇:作为一位高僧,释咸杰在其一生中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与修行。他在这个时期游历各地,广结善缘,参悟禅宗机锋,积累了大量佛学经验。这些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展现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时代背景:宋代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禅宗强调顿悟和自我解脱,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寻求精神寄托的需求相契合。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共同影响社会文化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咸杰通过创作具有哲理性的禅诗,传播佛教智慧,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