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夕

标题包含
秋夕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仍学。玄发不知白,晓人寒铜觉。 为材未离群,有玉犹在璞。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落下后再也看不见了,秋天的课堂到了傍晚仍在学习。乌黑的头发不知不觉变白了,清晨时寒风中的铜钟让人感觉到寒冷。 这材质还没有离开群体,就像一块玉石还藏在璞石中。是谁用碧绿的梧桐枝,雕刻出《云门》乐章呢?
去完善
释义
1. 日往无复见:"日往"指太阳落下,"无复见"意为再也看不见。这句诗是说夜幕降临,白天已经结束。 2. 秋堂:秋天的课堂或书房。 3. 玄发:黑发,这里指年轻的头发。 4. 晓人:早晨起来的人。 5. 寒铜觉:寒铜是一种金属,感觉寒冷是因为金属传导冷热的性能强。这里用"寒铜觉"来形容清晨的寒冷感觉。 6. 为材未离群:这句诗的意思是为了成材(即成为有用之才)还没有离开群体(这里指学校或者学习的环境)。 7. 有玉犹在璞: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像玉石一样有才干,但是还没有被发掘出来。 8. 碧桐枝:碧桐是绿色的梧桐树,"碧桐枝"代指绿色的梧桐树叶。 9. 刻作云门乐:云门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名篇,这里用"刻作云门乐"形容把碧桐枝叶刻画得如同音乐般优美。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聂夷中的《秋夕》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一人学习的情景。诗中以“日往无复见”开篇,点明了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宁静。接下来的“秋堂暮仍学”则突出了诗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即使是在傍晚时分,也不肯放松。“玄发不知白,晓人寒铜觉”则是通过对比头发的乌黑和铜镜中的白发,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两句“为材未离群,有玉犹在璞”,是诗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虽然才华出众,但却并未得到应有的赏识,就像一块未被雕琢的玉石一样。最后的“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则是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自己这块美玉何时才能被世人发现呢?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孤独、无奈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是唐朝诗人聂夷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聂夷中生活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也比较坎坷,这使他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体会。 在聂夷中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家。与此同时,底层百姓的生活也极为困苦,他们饱受战乱、赋税和苛政的压迫。聂夷中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秋夕》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村妇女在秋天的夜晚为丈夫补衣的场景,展现了农民家庭生活的艰辛。诗人通过对主人公辛勤劳作的描绘,表达了她对丈夫关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在这首诗中,聂夷中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晚唐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文关怀的缺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