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泛棹
秋水何清澈,舟行境不穷。
猿啼深谷里,人泛碧流中。
云影连帆影,林红映日红。
滩声时断续,高旷羡渔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水如何清澈,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荡漾,放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
山谷间回荡着深沉的猿猴啼鸣,人们乘坐的小船漂浮在这绿意盎然的水面之中。
云彩的影子和船只的影子交织在一起,绿树的色彩与夕阳的红霞相映成趣。
河滩上的水声时断时续,置身其中不禁让人感叹:渔翁的生活是多么地广阔和自由啊!
去完善
释义
1. 安江:地名,位于安徽省西部,属于长江流域的支流,古称渐江水。
2. 泛棹:在水上划船游玩。
3. 秋水:秋天的河水。
4. 清澈:形容水很干净、透明。
5. 舟行:指乘船航行。
6. 深谷:指幽深的山谷。
7. 碧流:绿色的河流。
8. 云影:云朵的影子。
9. 帆影:帆船的影子。
10. 林红:树林的红叶。
11. 日红:太阳的光辉。
12. 滩声:河滩上的水声。
13. 断续: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14. 高旷:空旷高远的地方。
15. 渔翁:打鱼的老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安江上泛舟的所见所闻,通过对江水、舟行、山谷、猿啼、碧流、云影、帆影、林红、日红、滩声、渔翁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恬静的追求。首联“秋水何清澈,舟行境不穷”,点明地点与事件,强调江水的清澈和舟行的无尽;颔联“猿啼深谷里,人泛碧流中”,写深谷中的猿啼,以动衬静,突显环境的清幽;颈联“云影连帆影,林红映日红”,描述了江上的光影变化,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尾联“滩声时断续,高旷羡渔翁”,借滩声之断续写渔翁的高旷境界,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安江泛棹》是清朝诗人赵公豫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这一时期正是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
赵公豫(1648-1715年),字景文,号鹿岩,浙江嘉兴人。他一生历经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曾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作品多以描绘江南水乡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
在康熙年间,清朝政权逐渐巩固,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繁荣。江南地区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赵公豫在这一时期游历江南,目睹了新安江畔的美丽风光,遂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新安江泛棹》。
这首诗通过对新安江畔的美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清朝初期江南地区的繁荣景象和诗人在这一时期的闲适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