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一
元气始北坎,入西为至清。
融之岷江中,凛欲成水晶。
三苏戏落笔,万口争嚼冰。
天未丧斯文,流风在云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命力源于北方的水源,进入西方则变得清澈无比。
这种力量融化在岷江之中,使得河水变得如水晶般明亮。
苏轼、苏洵、苏辙三位才子一起提笔挥洒,众多人口争相传颂他们的才华。
上天的确没有放弃这种文化传统,优秀的风格仍在我们的后代中传承下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元气:本指宇宙自然之气,这里借指好的品质或精神。
2. 北坎:八卦之一,象征水,这里代表北方。
3. 西:方位,此处指西方。
4. 融:融合、渗透。
5. 岷江: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源出今四川省北部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岷山南麓,向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穿越都江堰市主城区,再向东南穿越成都市平原,最后从宜宾市注入长江。
6. 凛:寒冷。
7. 三苏: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他们都是巴蜀人,这里是作者以“三苏”借代家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
8. 戏落笔:轻松地写作。
9. 万口争嚼冰:形容众人争相称赞他们的作品如嚼冰雪般清凉可口。
10. 天未丧斯文:意指上天不会让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消失。
11. 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或风气。
12. 云礽:后代,子孙。
去完善
赏析
《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一》这首诗歌是宋朝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词。这首诗以"元"、"清"、"苦"、"廉"、"正"五个字为核心,构建了一幅意境深邃的画面。诗的开头作者提到了"元气",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宇宙间原始的力量和生命之源。通过"北坎"和"西"两个方位词,诗人描绘了"元气"从北向南,再由西向东的过程,这个过程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发展。接下来的两句"融之岷江中,凛欲成水晶",则将"元气"比喻为晶莹的水晶,形象地表达了它的纯净和高洁。
紧接着的四句"三苏戏落笔,万口争嚼冰。天未丧斯文,流风在云礽"则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这里"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他们以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戏落笔"意味着他们的作品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如同游戏般的轻松愉快。而"万口争嚼冰"则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读者对"三苏"作品的喜爱和赞誉。这里的"嚼冰"不仅形容了文章的高雅脱俗,也暗示了阅读这些文章时的寒意。这种寒意并非冬天的寒冷,而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一种心灵的震撼。诗人认为,只要天地间的正气尚存,"三苏"等人的文学作品就能流传百世,影响后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一》是南宋诗人曾丰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这个时期,曾丰因其忠诚正直的品德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被任命为江州通判。然而,他也在官场中遭受了一些排挤和打击,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许多官员为了追求名利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信仰。曾丰在这种环境下,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以清廉正直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坚守节操的士人的敬意和赞扬。
曾丰在这首诗中以“清、苦、廉、正”为主题,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他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坚守节操的士人的形象,以及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这首诗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个人品行的崇高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