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评史 顺宗实录
韩老文章不减迁,中山一传更增妍。
如何实录二三卷,气薾言卑不类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韩愈的文章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风采,而《中山传》的流传又使其更加美好。为何这两三卷的真实记录,却显得气质低微、语言朴实,与前作的风格大不相同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老: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韩文公”。这里是尊称韩愈为“韩老”。
2. 文章:这里指韩愈的散文作品。
3. 不减迁:这里的“迁”指的是司马迁,汉代著名史学家,著《史记》。“不减迁”意为韩愈的文章水平与司马迁相当。
4. 中山一传:指韩愈的散文名篇《祭十二郎文》。中山是古代赵国都城邯郸的旧称,这里代指邯郸。
5. 增妍:增添光彩。
6. 实录:指顺宗时期的历史记录。
7. 二三卷:这里指顺宗实录中的部分篇章。
8. 气薾:气弱的意思。
9. 言卑:语言卑微。
10. 不类前:与前文所述的不一样,这里指《顺宗实录》二三卷在文学表现上与前文提到的韩愈的其他作品不同,显得气弱而语言卑微。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夜坐评史 顺宗实录》中,诗人方一夔通过对韩愈文章的赞美,表达了对古文运动的肯定和支持。他以韩愈的《顺宗实录》为例,指出其中一些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逊于前期的作品。诗人期望那些“气薾言卑”的部分能得到改进和提高,以恢复古文运动的光辉。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的审美判断力,也传达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评史 顺宗实录》是明代诗人方一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大约在公元1403年至1424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顺宗实录是一本记录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历史的书籍。诗人方一夔在研读这部书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段时间里,方一夔的人生际遇相对平静。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逐渐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这可能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并未迎合当权者的意愿,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使得他能够在阅读顺宗实录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明朝正处于永乐皇帝的统治时期。永乐皇帝即明成祖朱棣,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然而,这个时期也存在一定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在这种环境下,方一夔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既关注国家的繁荣富强,也对现实的弊端有所反思。这种矛盾的心态促使他在阅读顺宗实录时,对历史的审视更加深入,也使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