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台
屈曲清溪十里长,浄涵天影与秋光。
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曲折的小溪有十里的长度,清澈的水面倒映着秋天的光影。这次旅行却来到了樊川的尾部,稻谷成熟鱼儿肥大,柿子金黄诱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屈曲清溪:形容溪流曲折延伸。
2. 净涵天影:指天空倒映在水中,表达水面清澈。
3. 樊川尾:此处引用了唐代杜牧的典故,樊川位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
去完善
赏析
《薄台》是北宋诗人张舜民的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蜿蜒曲折的清澈小溪、秋天澄净的天空和阳光以及丰收的稻田、肥美的鱼儿和黄橙橙的柿子,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整首诗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薄台》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张舜民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127年,正值北宋年间,此时的中原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张舜民在当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还精通音乐和绘画,因此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坛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奢侈浪费的风气。张舜民在这首《薄台》中,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现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