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杭州鹿鸣宴示诸秀才

标题包含
杭州鹿鸣宴示诸秀才
秋闱贤诏出严宸,郡国详延在得人。 豹变文章重君子,鹿鸣歌咏集佳宾。 初闻素履称乡闬,终起英名动缙绅。 预想帝庭俱唱第,宠光荣宴杏园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天举行考试选拔贤良,各个地区都在寻找人才。注重文章变化的豹变篇,聚拢了佳宾歌唱鹿鸣诗。最初听说他来自乡村并有良好的品德,最终他的名声传遍了士大夫阶层。预想在皇宫中都被夸赞的优秀表现,恩宠、荣誉、欢宴都在春日杏花盛开的花园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秋闱: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考试。秋季进行的考试称为“秋闱”。 2. 贤诏:指皇帝颁发的选拔人才的命令。 3. 严宸:这里指皇帝居住的皇宫。 4. 郡国:地方行政区。 5. 详延:详细而深入地了解。 6. 豹变:形容人才品质高尚,品德高尚。 7.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的诗歌,用以赞美人才。 8. 素履:指平日的言行举止。 9. 乡闬:指家乡。 10. 英名:才子的名声。 11. 缙绅:官员的代称。 12. 帝庭:朝廷。 13. 唱第:科举考试后的唱名仪式。 14. 宠光荣宴:受到皇帝恩宠的宴会。 15. 杏园春:杏园是唐代曲江池边的一处皇家园林,用来招待新科进士举行宴游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科举考试的诗歌。诗人以“秋闱”开篇,表明这是秋季的科举考试,同时也象征着成熟和收获。紧接着,诗人提到皇帝的诏书,显示出皇帝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求。“郡国详延在得人”则表达了地方官员对国家栋梁之才的关注和选拔。 第二联,诗人运用“豹变文章”来形容考生们优秀的文章,以及对他们的赞誉。“鹿鸣歌咏”则是借用了古代《诗经·鹿鸣》的意象,将考生们比作欢快的鹿群,寓意着他们的才华如同鹿鸣般悠扬。 第三联,诗人强调考生们的品行和能力都是值得赞扬的。他们不仅在文章中表现出高尚的品质,而且他们的名声也让世人敬仰。这一联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联,诗人想象了这些考生在朝廷上的成功,以及他们将在杏园举行的荣耀宴会。这既是对考生的祝福,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科举考试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优秀才子的赞赏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杭州鹿鸣宴示诸秀才》是宋代诗人赵抃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赵抃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期待。 在赵抃创作这首诗歌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赵抃本人就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官职,对科举考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他在任杭州知州期间,举办了一次鹿鸣宴,邀请了当地众多才子参加,希望通过这次宴会激励他们努力读书,争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在这个时间段内,赵抃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他历任多个地方官职,以清廉、勤政著称,深受百姓爱戴。在杭州期间,他除了举办鹿鸣宴外,还大力推行教化,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此外,他还关注民间疾苦,积极解决民生问题,使得杭州地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这个时间段内,时代背景主要是宋朝的文治盛世。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人学士地位较高,社会风气相对开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抃等人积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