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德亭记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君子对于射箭这件事,内心要端正,身体要挺直,手持弓箭时要稳当坚固,然后才能谈论射中目标。因此古代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所谓的品德,是来源于内心的。君子学习,追求的是内心的所得,所以君子通过射箭来修炼自己的内心。所以心中急躁的人行动就会轻率,内心动荡的人目光就会飘浮不定,心中有愧的人就会气馁,心中疏忽的人容貌就会显得懈怠,心中傲慢的人神情就会显得矜持,这五种情况都是内心无法得到修养的体现。无法得到修养,就等于没有学习。
君子在射箭学习中,就是为了修养内心。所以内心端正,身体就正直;内心恭敬,面容就显得严肃;心态平和,呼吸就顺畅;内心专注,视线就清晰;内心通达,就能适时处理事情;内心纯粹,就能谦虚谨慎;内心宽阔,即使胜利也不会张扬,失败也不慌张,这七种情况都具备,君子的品德就完成了。
君子在任何方面都会用到他们的学问,在射箭这个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说:作为国君,要以君主的标准为目标;作为臣子,要以臣子的标准为目标;作为父亲,要以父亲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儿子,要以儿子的标准为目标。射箭,射的就是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自己的心,各自射向自己的心,各自获得自己心中的目标就可以了。所以说: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了。写作《观德亭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2. 射:射箭。
3. 内志正,外体直:内心端正,外表直立。
4. 审固:仔细稳定。
5. 中:箭靶中心。
6. 观德:观察人的品德。
7. 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品德是从心中得到的。
8. 躁于其心者:心浮气躁的人。
9. 荡于其心者:心神不定的人。
10. 歉于其心者:心怀愧疚的人。
11. 忽于其心者:不重视内心修养的人。
12. 傲于其心者:傲慢自大到心中的人。
13. 心端则体正:心态端正则身体挺直。
14. 心敬则容肃:尊敬别人则举止端庄。
15. 心平则气舒:心态平静则气息舒畅。
16. 心专则视审:专注才能看得仔细。
17. 心通故时而理:智慧通达能够随时合乎道理。
18. 心纯故让而恪:心地纯洁所以懂得谦让谨慎。
19. 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心胸宽广的人即使失败也不会轻易放弃。
20. 君鹄:箭靶中心的圆圈。
21. 臣鹄:箭靶的靶心。
22. 父鹄:父母教育孩子的标准。
23. 子鹄:子女应遵循的规范。

去完善
赏析
《观德亭记》为王守仁所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领悟解读了古人的“射”文化。在文中,他强调了“射”是一种修炼内心的方式,通过射箭中的种种态度和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状态。
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的目的不在于技巧本身,而在于通过这种活动来检验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所谓“躁于其心”、“荡于其心”等五种情况,描述的都是内心的浮躁与缺失,而这些也是导致外在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
紧接着,作者指出了通过学习射箭,可以调整和提升自我品质的七个方面: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这七种品质代表了一个人通过学习和锻炼所达到的内心修养境界,对于个人品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王守仁提出君、臣、父、子等各个阶层都可以通过“射”来实现修身养性,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提升,更是内心深处的洗礼与完善。因此,他说:“可以观德矣。” 全文主题鲜明,论述严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德亭记》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所作。此诗创作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正处于明朝中叶的动荡时期。
在这段时期,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和权臣把持朝政,政治腐败黑暗,社会矛盾激化。王守仁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廷重臣。然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朝中屡遭排挤,甚至一度被贬谪。在这期间,王守仁深入体察民间疾苦,忧国忧民,关注国家命运。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守仁开始研究儒家经典,并汲取佛教、道教等各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心学”体系。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人们能够克制私欲,恢复良知,就能实现国家的治理和个人的修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因此,《观德亭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时代,既有国家的危机,也有作者个人的逆境。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促使王守仁进行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怀的诗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