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缘庵主
上人久习静,闭门守一龛。
犹恐市尘染,西岷拨晴岚。
归来非本心,退结山中庵。
秋风入我袂,又往天之南。
南方盛法窟,誓志必穷探。
双径卧老龙,怀珠千丈潭。
东邻啸乳虎,眼光见眈眈。
礼足受半偈,安坐十年参。
我昔客吴楚,但爱云水涵。
不闻清庙瑟,浪走雪满簪。
相逢傥有日,为我举二三。
尺书附巴使,勿语洞庭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长久习静的老师,将门紧闭以守心斋。
他仍忧虑市俗之尘埃沾染,犹如拨开远山的云雾。
并非原本的心意让他回来,于是他归隐山中,结庐为庵。
秋风轻拂过他的衣袖,他又动身前往天南。
南方是佛法昌盛之地,他立志一定要去探索其中深意。
在双径山,他与卧龙为伍,共同期望着如千丈潭中的珍珠般的智慧。
他的邻居是一头咆哮的猛虎,眼中流露出期待的神色。
向他礼拜并受到教诲,恭敬地坐下来默默学习。
我曾客居吴楚之地,只是喜爱那里的山水风光。
我没有听闻那清澈的庙宇中的声音,只是闲散地游历在满是白雪的山峰之间。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次相逢,请为我举出一二三的事例。
写封信给远方的使者,不必提那洞庭的柑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2. 习静:指僧人修行。
3. 闭门:关上门。
4. 一龛:佛教指僧人的住处。
5. 市尘:城市的喧嚣。
6. 西岷:岷山,位于四川北部。
7. 拨晴岚:拨开云雾。
8. 本心:佛教用语,指真实的内心。
9. 退结:隐退结庐。
10. 袂:衣袖。
11. 天之南:南方。
12. 法窟:佛教圣地。
13. 誓志:立下决心。
14. 双径:指南岳衡山南岳庙的两条路。
15. 老龙:形容年老的僧人。
16. 怀珠:比喻修行得道。
17. 千丈潭:形容深潭。
18. 东邻:指临近的地方。
19. 啸乳虎:形容凶猛的僧人。
20. 眼光:目光。
21. 眈眈:注视的样子。
22. 礼足:向僧人行礼。
23. 半偈:佛教用语,指一部分真理。
24. 安坐:安心打坐。
25. 十年参:指长时间修行。
26. 客吴楚:在吴楚地区游历。
27. 云水涵:形容山水之美。
28. 不闻:指不了解。
29. 清庙瑟:古代用于宗庙的乐器。
30. 浪走:随意游走。
31. 雪满簪:形容白发满头。
32. 相逢:指与僧人相见。
33. 傥:假如。
34. 三二:指两件事或两个人。
35. 尺书:书信。
36. 巴使:巴州的使者。
37. 洞庭柑:洞庭湖地区的柑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缘庵主》是南宋诗人王灼为友人送别所作。诗中描绘了友人的归隐之志和佛法修行之路,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禅宗修行的向往。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友人修行的坚定意志,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在整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市尘”、“西岷”、“秋风”、“法窟”等,使诗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宗教氛围。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堪称一首描写禅宗修行者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缘庵主》是宋代诗人王灼的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左右。此时,王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成都,闲居期间以文学创作自娱。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国内政局依然动荡不安。一方面,统治者对金国采取求和策略,另一方面,民间反金情绪高涨。这种矛盾的社会氛围使得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忧虑和迷茫。王灼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面对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压力,他的诗歌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诗中,王灼通过描绘缘庵主离开故乡时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他也借诗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充分展示了王灼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