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
补之敕谥村,简斋致公辅。
未必画惭诗,只为遇不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补充这份记载以表扬乡村,简要地表达了公共福利。不一定是因为绘画或诗歌感到羞愧,而只是因为是否遇到机会的问题。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补之:指的是杨无咎,字补之,南宋著名书画家。
2. 敕谥:指皇帝赐予的谥号。
3. 村:乡村的意思,这里形容杨无咎隐居于乡野之地。
4. 简斋:指的是杨时,字简斋,北宋著名理学家,曾任尚书令,位列公辅。
5. 致公辅:指杨时的品德学问极高,有公辅之望,即有望成为朝廷重臣。
6. 未必画惭诗:这句话的意思是,杨无咎的画作并不比他的诗歌逊色。
7. 只为遇不遇:表示杨无咎虽然才能出众,但命运却并未给予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去完善
赏析
《墨梅》这首词中,方蒙仲通过描述两位著名文人画家补之(补之敕谥村)和简斋(简斋致公辅)来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补之敕谥村”指的是北宋的文人画家王冕,他擅长画梅花,尤其以墨梅著称;“简斋致公辅”则是指另一位宋朝文人画家林逋,他以淡雅的山水画闻名于世。这两人的作品代表了宋代文人画的精髓:简洁、淡雅、意境深远。
方蒙仲认为,绘画与诗歌一样,都有着高雅的品质和深厚的内涵。他将画作与诗人相比,表示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取决于是否遇到了知音。这里的“遇不遇”既指作品能否得到世人欣赏,也暗示了作者自身际遇的好坏。总的来说,方蒙仲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审美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墨梅》是南宋诗人方蒙仲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0年左右,即南宋晚期。在这时期,方蒙仲因为战乱和朝廷的腐败而流亡在外,他深感国家命运的沉重,但又无法改变现实。
在南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弱,士人开始关注个体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受此影响,方蒙仲转向以诗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在诗中将梅花比作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