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老母氏挽词
八十余年寿,孀居备苦辛。
成家无别物,有子作诗人。
远客移书吊,新坟得佛邻。
秋堂挂遗像,癯若在时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度过了八十年漫长的人生,寡居的日子充满了艰辛。
家中没有其他财产,只有一个写诗的儿子。
远方的客人寄来信悼念,新修的坟墓旁边住着僧人。
秋日里书房挂着她的遗像,骨瘦如柴如同在世时的样子。
去完善
释义
1. 《陈西老母氏挽词》:这是南宋诗人翁卷写给亡故的陈西老母的一首挽歌。翁卷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2. 八十余年寿:指陈西老母活了80多岁。
3. 孀居:指陈西老母守寡的情况。
4. 苦辛:形容辛苦劳作的生活状态。
5. 成家:指陈西老母独立支撑起一个家庭。
6. 无别物:指家中没有其他财产。
7. 有子作诗人:指陈西老母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这里诗人指的就是翁卷自己。
8. 远客:指远离家乡的翁卷。
9. 移书吊:指的是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哀悼之情。
10. 新坟得佛邻:指陈西老母的坟墓旁边有一座佛塔,这里是说她的墓地环境宁静。
11. 秋堂:指秋天祭祀的厅堂。
12. 遗像:指陈西老母的遗像。
13. 癯若在时身:指遗像上的陈西老母虽然消瘦,但依然保持生前清瘦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翁卷的这首《陈西老母氏挽词》以质朴的文字描绘了一位经历艰辛的老母形象,充满了深沉的同情和敬意。首先,作者通过描述老人长寿但生活艰苦的背景,传达了民间生活的困境以及母爱的伟大。接下来,提到这位母亲勤俭持家,养育出了一个优秀的诗人儿子,进一步凸显了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紧接着,写远方客人寄来悼念的信,及新坟旁有了佛寺作为邻居,表达出母亲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痛和社会的关注。最后,作者以“秋堂挂遗像,癯若在时身”两句收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伤的氛围,同时也突显了母亲虽死犹生的精神力量。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感情、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对母亲的深挚怀念,构成了感人至深的挽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陈西老母氏挽词》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是翁卷为好友陈西老母亲的离世而作的挽歌。此时翁卷已步入老年,经历了南宋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虽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生活仍然充满了艰辛。翁卷作为一位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挽词则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