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西溪僧壁
碧天如水明霞光,雁字横风一一斜。
袖手行吟不知晚,满川霜月浸芦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蓝天的水一样明亮,映射出晚霞的光芒,大雁一字排开,乘风前行。
我袖着手漫步,口中吟咏诗歌,全然不觉天色已晚。此时,月光如水,洒在河川上,芦花在月光中显得分外美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书:书写;在...上写。
2. 西溪:位于浙江杭州市的旅游景点。
3. 僧壁:僧侣住所墙壁。
4. 碧天如水:天空如清水般碧蓝。
5. 明霞光:阳光照射下的彩霞光辉。
6. 雁字:指雁群排列的形状如同汉字。
7. 横风:逆风飞行。
8. 一一斜:指雁群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飞行。
9. 袖手:把手藏在衣袖里,表示悠闲的状态。
10. 行吟: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11. 不知晚: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很晚了。
12. 满川:遍布整个河川。
13. 霜月:带着寒气的月亮。
14. 浸:沉浸、包围。
15. 芦花:芦苇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书西溪僧壁》孙应时
以“碧天如水明霞光”开篇,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仿佛让人看到了一抹碧水映照下的蓝天白云和那霞光万道的美丽画面。紧接着,“雁字横风一一斜”将视线引向天空,南飞的大雁排成人字形掠过天际,它们优美的身姿和坚定的意志给画面增添了动态美。而后两句,“袖手行吟不知晚,满川霜月浸芦花”描绘了诗人在月色与霜露之间漫步沉思的场景。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静超脱之感,同时也显示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整首诗在展示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美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西溪僧壁》是南宋诗人孙应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9年前后,当时南宋政权已经稳固,但北方大片土地仍然沦陷在金朝手中,文人雅士常常表现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孙应时在临安(今杭州)任官,他在任职期间走访了西溪附近的寺庙,留下了这首题壁诗。孙应时在当时的文坛享有盛誉,他才华横溢,对故土的感情尤为深厚。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乡山河的热爱。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孙应时的《书西溪僧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歌通过描绘西溪的美景,以及僧人平静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在战乱中的心灵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国家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