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出塞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
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榆关遥不可及,更别提走出榆关之外。春天的草地抵达歧路中断,边塞楼阁带着阳光显得悠闲。行人回到苍穹之下的帐篷外,鸟儿在废弃的营垒中纷乱。这个地方让人产生忧愁的想象,或许我应该在霜降之前回返吧。
去完善
释义
1. 榆关:古关名,即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的绥中县城郊的“小河口”。这里代指边疆。
2. 临岐:指面临歧路,即面临分岔路口。
3. 边楼:边防哨所的望楼。
4. 穹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
5. 废营:废弃的军营。
去完善
赏析
《送友人出塞》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榆关一带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朋友即将出征的忧虑与牵挂。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场上的荒凉景象,从而突显了战争的残酷。
首联“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通过对比榆关内外的情况,强调了边疆的遥远和艰苦。这里的“到不可”并非指实际的距离,而是象征性地表达出想要到达榆关需要经历极大的困难。紧接着的“何况出榆关”则进一步强调出征的艰辛,意味着友人即将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颔联“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描述了春天的草地在通往边境的道路上逐渐消失,边城的楼阁在夕阳下显得宁静。这两句诗以春天为背景,巧妙地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尽管是在春天,但诗人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征途中的荒凉之感。
颈联“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刻画了人们在帐篷外的情景,以及营地废弃后群鸟纷飞的场面。这一联诗传达了战乱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友人的关切。诗人将人与鸟置于同一画面,使得场景更加生动形象,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无奈与悲哀。
尾联“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表明这个地方让人产生无尽的忧愁,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友人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无法阻止战争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友人出塞》是晚唐诗人薛能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46年左右。这首诗歌颂了边疆战士的英勇善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晚唐时期,边疆战争频繁,薛能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安危的文人,对于边疆战士的英勇事迹颇为关注。他的朋友即将远赴边疆,为国效力,这让他感到既敬佩又担忧。因此,他写下了这首《送友人出塞》,一方面表达对朋友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
在这一时期,薛能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疾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与此同时,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也相当复杂。当时唐朝正处于衰落阶段,政治腐败、军事危机、民生凋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薛能等人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呼唤正义和良知,从而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寻求出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