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
寒更玉漏催,晓色御前开。泱漭云阴积,氤氲风雪回。
山知银作瓮,宫见璧成台。欲验丰年象,飘摇仙藻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夜晚,时间催促着前行;清晨的阳光照耀在御前的宫殿上。天空中的乌云厚重而庞大,纷飞的风雪中弥漫着雾气。山峦间白银如瓮,宫殿中玉璧围绕,好似神仙之境。想要验证丰收的年景,那些飘飘渺渺、如同仙境般的景象便浮现了出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圣制:皇帝所作的诗歌。
2. 野次:野外,郊外。
3. 喜雪:喜欢下雪,指诗人在下雪时的心情。
4. 应制:按皇帝的命令或要求创作诗歌。
5. 寒更:寒冷的夜晚。
6. 玉漏:古代计时工具,即漏壶。
7. 晓色:黎明时的曙光。
8. 泱漭:广阔无边的样子。
9. 氤氲:形容雾气或水汽弥漫的样子。
10. 云阴:乌云。
11. 银作瓮:比喻山峰像银白色的酒瓮。
12. 璧成台:宫殿像是用白玉建成的。
13. 欲验丰年象:想要验证丰收的景象。
14. 飘摇仙藻来:形容雪花如同仙人带来的美妙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这首诗描绘了寒冬时节的一场瑞雪,充满了祥瑞与吉庆的气息。诗的开篇“寒更玉漏催,晓色御前开”,以寒冷的夜晚和曙光初现的清晨为背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象的更迭。接下来的“泱漭云阴积,氤氲风雪回”则描绘了天空中乌云密布,风雪交加的场景,暗示着雪势之大。
接下来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这场雪的意义:“山知银作瓮,宫见璧成台”,寓意着这场雪犹如银子一般给山川披上了一层华美的外衣,又如同宝玉般将皇宫装点得富丽堂皇。而最后两句“欲验丰年象,飘摇仙藻来”则表达了这场瑞雪预示着来年丰收的景象,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整体来说,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有对民生福祉的美好愿景,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是唐代诗人张说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左右。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正值大唐盛世,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在这个时期,张说作为朝中重臣,深得皇帝信任,他的政治地位显赫。然而,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却遭遇了家庭悲剧。他的长子张均因参与杨贵妃兄长杨国忠的党争而被贬官,这对张说的打击很大。
在诗歌创作方面,张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表达了诗人在雪中欣赏美景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寓含着对国家的祝福和对皇帝的颂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