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

标题包含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
青气含春雨,知从岱岳来。 行云避师出,洒雨待车廻。 厌浥尘清道,空蒙柳映台。 最宜三五夜,晴月九重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张说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右史、凤阁舍人等职。武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的气息伴随着细雨而来,这滋润万物之雨来自泰山深处。流水般的浮云飘散在老师的面前,好似在迎接他的到来;而雨水则是在等待车马回来。道路上的尘土被雨水洗净,柳树倒映在水雾弥漫的水面之上。最好不过在这样的夜晚,晴朗的月光如九天之上的门一样打开,照亮夜空。
去完善
释义
岱岳:泰山。岱,即泰山东北的小山。这里代指皇家或朝廷。 行云:这里比喻帝皇的行踪。 厌浥:湿润。 尘清道:清洁的道路。 空蒙:形容烟雾迷蒙的样子。 三五夜:指阴历十五的夜晚。 九重开:皇帝居于九重之高的宫殿。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中的一首,通过描绘春雨的降临,表达了对上天的崇敬和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开篇以“青气含春雨,知从岱岳来”点明主题,暗示春雨如青气一般从天而降,来自崇高的泰山,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两句“行云避师出,洒雨待车廻”描述了云层在雨中缓缓移动、降雨等待行车的画面,既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又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入微。 “厌浥尘清道,空蒙柳映台”描绘了春雨洗净尘土、柳树在朦胧的雨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展现了春天清新自然的美景。最后两句“最宜三五夜,晴月九重开”则表达了在春雨洗礼后的夜晚,天空中的明月显得更加明亮,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是唐代著名文人张说在公元710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一年,唐玄宗刚刚即位,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张说本人经历了武则天、李显、李隆基三代皇帝,历任太仆少卿、工部尚书等要职。他文采横溢,为唐玄宗所器重,被任命为宰相,后又封燕国公。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一时期,张说经常陪同唐玄宗游历各地,欣赏自然风光,关心民间疾苦。当他看到天下太平,百姓丰收的喜悦情景时,深感欣慰,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