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寿翁兴
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
始知世上术,劳苦化金玉。不见充所求,空闻肆耽欲。
清和存王母,潜濩无乱黩。谁正好长生,此言堪佩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那位长寿的智者,您是如何修身养性?他只回答要顺其自然,像草木般忘掉世间的情感。
至此我们得知世上的修炼之术,辛勤劳作也能让人变得如同金玉般珍贵。虽然这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有的愿望,但它的确让人们沉溺于各种追求。
祥和的气氛中存在着如王母般的清静,默默地散发着无法扰乱的力量。谁能真正拥有长寿的秘诀呢?这些言论令人信服。

去完善
释义
1. 借问:请问,请教。
2. 多寿翁:长寿的人。
3. 何方:从哪里。
4. 自修育:自我修养,通过自己努力培养。
5. 惟云:只有这样说,只听他说。
6. 顺所然:顺应自然规律。
7. 忘情:忘却世俗情感,超脱世俗纷扰。
8. 草木:指植物,这里象征不追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9. 世上术:世俗的养生方法。
10. 劳苦:劳累辛苦。
11. 金玉:黄金和美玉,这里比喻长寿之身。
12. 充所求:满足内心的需求。
13. 肆耽欲:纵欲过度。
14. 清和:清静和气,形容清静美好的环境。
15. 王母:西王母,古代传说中的神祇。
16. 潜濩:深藏不露,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才能。
17. 乱黩:胡乱玷污,这里指随便议论别人的长短。
18. 谁好:谁最合适。
19. 长生:长久生存,这里指真正懂得养生的方法。
20. 此言:这种说法,这里指上文的观点。
21. 堪:值得,可以。
22. 佩服:信服,相信并采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长寿老人的诗。诗人借问长寿的老人是如何修身养性的,他们的回答是顺应自然,放下情感,像草木一样生活。诗人领悟到长寿的秘诀在于清心寡欲、恬淡处世,而不是追求名利和放纵欲望。诗中提到的“清和”与“潜濩”(“清和”指清净平和的心态,“潜濩”指的是深沉的内涵)正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值得人们学习和效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系乐府十二首·寿翁兴》是唐代诗人元结于公元764年创作的诗歌。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几年,唐朝国势逐渐衰落,民生疾苦。元结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刻关注,以及对晚年的感叹。
在这个时期,元结本人也经历了战乱和动荡,他曾在安史之乱期间参军,后又被迫离开家乡,四处奔波。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百姓的苦难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玄宗的晚年昏庸,朝政腐败,加上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元结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犀利批判,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