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殷亮
日日河边见水流,伤春未已复悲秋。
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日在河边都能看到水流不止,春天和秋天的更迭总是令人感伤。山中的老房子已经没有人住了,只有风沙和白发一起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去完善
释义
1. 赠:赠送,此处可理解为写给。
2. 殷亮:诗人的朋友。
3. 日日河边见水流:形容作者经常看到河流的景象,用河水的不断流动作比喻时光的流逝。
4. 伤春未已复悲秋:表示在春天哀伤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又迎来秋天的悲伤。
5. 山中旧宅无人住:意思是山中的故居已经没有人居住了。
6. 来往风尘共白头:表现与友人一起度过了许多年头,彼此都因沧桑岁月而满头白发。

去完善
赏析
《赠殷亮》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一首描绘人生感悟的诗。诗歌以日月河边的水流作为比喻,表现出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伤春未已复悲秋”则表达了诗人在春天与秋天之间感叹岁月的蹉跎。第三句中的“山中旧宅无人住”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经不再,最后一句的“来往风尘共白头”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与朋友共度沧桑的经历。整首诗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殷亮》是唐朝诗人戴叔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戴叔伦出身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曾在宫廷担任学士。在此期间,他与朝廷官员及文人墨客多有交流,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殷亮便是其中一位。这首诗便是戴叔伦写给友人殷亮的离别赠言。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百废待兴。朝野上下对恢复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繁荣有着强烈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戴叔伦和殷亮等文人志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他们在官场上受到排挤,壮志难酬。
在这首《赠殷亮》中,戴叔伦表达了他们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诗句中的“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衰”,表现出他们虽然年华老去,但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而“功名非夙志,岁月误前程”则揭示了他们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