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夜看月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南海的天空中朦胧升起,波涛汹涌地出现在云海之间。月光倾泻而下,犹如长鲸的眼睛在闪烁,又像玉兔的毫毛一样纤细。这壮丽的景色仿佛让星星们都为之晃动,那一路走过的天空显得更为高远。整夜欣赏着这样的光辉,不禁让人举头畅饮,品味美酒。
去完善
释义
1. 南溟:即南海。
2. 汹涌:波涛翻腾的样子。
3. 云涛:如波涛的云海。
4. 射:照耀。
5. 长鲸:鲸鱼,此处用来形容月亮在云层中的状态。
6. 遥分:远远地分开。
7. 玉兔毫:月亮的光线。
8. 势来:气势来临。
9. 星斗:星星。
10. 青冥:青天。
11. 竟夕:整夜。
12. 光彩:指月光。
13. 白醪:一种米酒。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夜晚赏月景象的诗。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幻的月夜世界。诗中“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描述了月亮在云海中涌现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而“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照射在水面上的倒影,仿佛是长鲸的眼睛,又像是玉兔在月光下的影子,充满了神秘感。接下来的“势来星斗动,路越青冥高”则展示了月光之下星空的美丽,以及诗人仰望天空时的思绪。最后两句“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则是诗人陶醉于这美丽的月色之中,不禁举杯畅饮,以此表达对月色的赞美之情。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月夜的壮丽景色,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月十五夜看月》是唐朝诗人李群玉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37年左右,当时李群玉正值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李群玉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这个时代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斐然。李群玉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受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然而,尽管生活在这个繁华盛世,李群玉的个人命运却颇为坎坷。他虽然才情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始终无法崭露头角。此外,他还因为涉嫌参与宫廷政变而一度被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得李群玉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一种忧郁的气质和对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