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郊外

标题包含
郊外
杖僻走世喧,吟静追古意。 解巾卧柔碧,虚怀揖爽气。 漏竹日脚红,出亭山尖翠。 偷闲兴未足,迟迟动归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拄着手杖避开喧嚣的世界,一边吟诗一边寻找古时的韵味。 取下头巾躺在柔软的草地上,胸怀宽广地接纳清新的空气。 阳光透过竹林洒在红霞般的土地上,山尖上的翠绿像一座亭子。 偷得浮生半日闲,兴致未尽,悠哉游哉地骑着马缓缓而归。
去完善
释义
【杖僻】拿着手杖走到僻静的地方。 【走世喧】远离尘世喧嚣。 【吟静】静静地吟咏。 【解巾】摘下头巾。 【卧柔碧】在柔软的草地上休息。 【虚怀】胸怀宽广。 【揖爽气】吸纳清新凉爽的空气。 【漏竹日脚红】阳光透过竹叶照射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红影。 【出亭山尖翠】远处的山峰显得翠绿。 【偷闲】忙里偷闲。 【未足】不够满足。 【迟迟】缓慢地。 【归辔】骑马回家。
去完善
赏析
《郊外》是唐代诗人冯山的诗作,描绘了诗人郊外漫游时的所见所感。诗句简洁明了,情景交融,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自然恬静的心志。 首句“杖僻走世喧”,以杖为伴,远离喧嚣的世界,展现出诗人独立特行的形象。次句“吟静追古意”,通过沉静的诗吟,追寻古人的意境,表达诗人向往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解巾卧柔碧”,脱掉头巾,躺在柔软的草地上,表现诗人拥抱大自然的豪放情怀。第四句“虚怀揖爽气”,敞开胸怀,迎接清爽的气息,展示诗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的愉悦心情。 第五句“漏竹日脚红”,阳光透过竹叶,映照出斑驳的红光,展现自然界的美景。第六句“出亭山尖翠”,远处的山尖在阳光下显得青翠欲滴,突显郊外风光的宁静与清新。 最后两句“偷闲兴未足,迟迟动归辔”,表达了诗人虽已充分体验悠闲的生活,却仍觉得兴致未尽,不愿离去的心情。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游历郊外的喜悦之情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揭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郊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冯山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文学艺术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冯山生活在这个时代,亲身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如王安石变法等,这些事件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生际遇方面,冯山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勤奋好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遭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得冯山的诗歌充满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一方面,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官僚腐败、民众疾苦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使得当时的文人骚客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综上所述,《郊外》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作者冯山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