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秀才顺之
怒涨争茅竹,安流节斗门。
行苗存水则,缩板护河源。
士李昔陈义,守奚能听言。
便当生庙食,禾熟赛鸡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赠李秀才顺之》叶适注释:
1. 怒涨争茅竹:形容河水暴涨时茅草和竹子争相生长。这里的“争”表示争先恐后的意思。
2. 安流节斗门:在河流稳定时修建节制水的门,用于调节水流。
3. 行苗存水则: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来了解水分是否适宜。这里的“则”表示法则、规律。
4. 缩板护河源:用木板保护河水的源头,防止水源流失。
5. 士李昔陈义:指古代文人学士谈论道理。这里的“士李”泛指文人墨客。
6. 守奚能听言:官员们应该听取意见,关心民生。这里的“守”指的是地方官员;“奚”表示疑问,表示怎么能不听从百姓的建议呢?
7. 便当生庙食:将来应当建祠纪念这位李秀才。这里“便当”表示将来;“生”指的是活着的人;“庙食”指的是在祠庙中得到供奉。
8. 禾熟赛鸡豚:丰收时节,农民会用粮食喂猪,以感谢神灵的庇佑。这里的“禾熟”指的是稻谷成熟的季节;“赛”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鸡豚”指鸡和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耕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农事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和对丰收的热切期望。同时,诗中还传达出作者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注,以及对农业生态保护的关切。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农民能够因丰收而感恩,祭祀神灵,以此表达出对农业文明传承和发展的期许。整首诗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了对农耕生活的关爱与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李秀才顺之》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适在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叶适任职于永嘉郡(今浙江温州一带),担任学官。由于他的政治观念与当权者不合,因此受到了排挤和贬谪。然而,这也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当时,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外无力收复失地,对内则实行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叶适提出了“务实”的治国理念,主张恢复农业,减轻赋税,增强国防。这些观点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这首诗中,叶适表达了对朋友李秀才顺之的真挚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景象,表达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以及他们在苛政下的困苦生活。这些都反映了叶适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去完善